放大圖片
■魯平、董建華和王英凡於1996年3月24日在北京出席香港特區籌委會第二次全體大會。資料圖片
回望一甲子風雲歲月,確實沒有一個人想像得到,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可以在彈指間過的60年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董建華不作贅言,指出國家發展經過一段艱辛崎嶇的過程,才有今天的嶄新面貌,而創造奇蹟殊不容易,關鍵在於有正確領導,使中國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我們抄過日本、學過德國、追隨過美國、效法過蘇聯,條條路都走不通,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
勇於改革 與時並進
初回內地,已是80年代的事情,董建華至今記憶猶新,那時的上海還相當落後,他卻看到了希望的所在:「我習慣看一件事,要預視20年後的光景,看得遠,才會充滿希望;儘管當時我們不可能預料到上海全新的面貌,但可以看到大勢,看到很多高速發展的跡象!」
由一粒沙可看世界,由一個城市亦可看到國家的全局發展。國家成就斐然,董建華歸功於國家領導人既講原則,亦實事求是,同時勇於改革、與時並進:「知道甚麼應該做,就全力去做,所有成果都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做出來的!」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舉國上下一心,自強不息,以勤奮、勇氣和智慧,抓住歷史契機,為國家,也為自己創造了財富。
細數前塵,國家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董建華認為每個階段各有特點而又互為關連:「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建國起步,萬事開頭難,當中也走過一些彎路,但終於撥亂反正,這個階段為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主權確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鄧公『出山』,開啟改革開放之路,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就個人而言,1997年對董建華自是別具意義,感受尤深:「這不僅因為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我出任首屆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更因為國家統一大業由此開始!」
展望未來 信心十足
他坦言,中國距離全面實現現代化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國家領導人具有極強的使命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對前路的「荊棘遍布」早心中有數,且已著手處理,如貧富懸殊方面,國家落實了最低工資;如保持國家可持續發展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國家主席胡錦濤早前在聯合國發表的演講中,全面闡述了中國立場,作出切實承諾,廣獲好評;如經濟如何轉型,國家也提出自主創新、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等方向;如新農村建設,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問題的確很多,但中央政府不作迴避,一一正面應對。像全國政協,也就各種問題,為國家建言獻策。」
展望未來,董建華信心十足:「經過60年我們可以取得那麼輝煌的成績,下一個30年,乃至建國百年,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對此好有信心!」不用摸著水晶球來作預測,董建華直言「中國不需要和人比較」:「建國百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民富國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中華民族將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