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團體呼籲增撥資源加強學生的國民教育。圖為港生參與國家航空發展活動。 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近年社會各界積極推動國民教育取得成效,但改善空間仍然巨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逾8成中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回歸初期同類調查4至五成的比例大幅增加;但受訪中學生中,只得3成多表示會關心內地新聞及發展。負責調查的機構表示,結果反映了國民教育儘管取得成效,但仍流於表面,有需要進一步深化,尤其應該讓學生透過親身接觸,拉近與國家的距離及建立感情。
學友社最近與商場合作進行「香港中學生國民認同調查」,於港九新界多個地區訪問了682名12歲至18歲的中學生。結果發現,有83.8%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較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98.1%少;而指自己關心內地新聞的學生則有36.2%,亦較關心香港新聞的64.8%為少。認同「我愛中國」及「我愛香港」的學生,則分別有54.5%及87%。
7成覺國慶值慶祝 3成指十一重要
另外,有66.9%學生認同國慶日應大肆慶祝,但同時只有49.3%人指自己會因國慶感到高興,覺得國慶對其有意義的則為42.9%。有達67.8%的中學生則稱,10月1日國慶並不是重要日子,持相反意見者有32.2%。
學友社統籌主任余明慧表示,由於港生始終是在香港長大及生活,對香港較為認同是必然現象,而在回歸初期的同類型調查,港生對中國人的認同往往只得3至4成,現時的數字已明顯增加。不過,她指是次調查也反映出港生國民認同感與對其實質生活的影響出現頗大落差,及在感性上的抽離,「例如他們會覺得國慶值得慶祝,但去到個人層面又會感到『唔關我事』;又或他們雖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又不大關心內地新聞及發展。」
國家元素融入學習 增內地體驗
余明慧認為,社會各界近年已於國民教育投放大量資源,但往往都集中在大型慶典,對學生的效果流於表面,希望未來國民教育能加強針對性,如將國家發展元素融入學生日常的地理、環保的學習,及增加到內地親身體驗的機會,都有助建立實質感情與關心。
教聯會主席黃均瑜亦指,「一國兩制」之下港人獲豁免稅務等國民責任,難免出現一定距離感,所以國民教育更需要多方面不同層次進行。他指政府去年增撥資源資助學生赴內地交流,對學生幫助不少,但當中的安排仍要調節,例如增加每次交流團的時間,才會更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