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OLED大規模生產線在江蘇昆山投產,標誌着中國產業由「中國製造」開始走向「中國創造」。
過去60年,中國完成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從1978年的77.6%下降到2007年的29.5%,98%以上商品、95%以上生產資料的價格,已不再受政府管制而由市場決定。
建國初期,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經濟迅速恢復增長,工業基礎初步建立。如今,國有經濟份額下降,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並未削弱,國有經濟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佔絕對優勢,據《財富》雜誌發佈的2009年世界500強排行顯示,中國共有43家企業上榜,刷新去年35家的紀錄。全球市值最大的5家企業,中國佔據3席。
兩輪「西進」構建經濟新版圖
過去60年,中國前後歷經了兩輪「西進」,至今已初步形成東、中、西和東北部「四輪驅動」的全新區域經濟版圖。如今,自南向北,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成為沿海的一串「明珠」;自東向西,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再加上振興東北,構架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完整骨架。
翻開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版圖,區區10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絕大多數集中在東北、上海等地。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基本沒有工業布點。在過去幾十年中,對於佔國土面積71%的西部地區來說,這個中國地理上的高地,長期卻是經濟上的「窪地」。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伴隨着兩輪「西進」,中國經濟獲得跨越式突破。
早在「一五」計劃期間,中央啟動建設156項工程及西南、西北內陸地區「三線」重工業工程,將中國經濟和工業的重心自東向西逐步推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魏後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這些在第一輪「西進」中為備戰需要而「靠山、分散、隱蔽」的「三線」企業,成為今日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二輪「西進」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央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中部崛起等戰略,西部開發熱潮再次掀起,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眾多重量級工程帶動西部經濟增長,東部企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增添了西部經濟的活力。
魏後凱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單純依靠少數一兩個地區拉動的情況已一去不返,中國經濟增長將由多元、多極化來驅動,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四輪驅動」、共同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