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生代農民工已經習慣城市生活,回鄉沒有退路。
專家訪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謝揚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站在60年的新起點上,中國農業的壓力和挑戰要遠遠大於成就。當前中國農業發展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處理好農民向農民工,進而向城市居民身份轉移的問題。此外,如何保證糧食產量不下降、如何保護好耕地面積以及中國農產品價格如何平衡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衝擊亦是農業發展亟待破解的難題。
新生代農民工 回鄉無退路
在農民工問題上,謝揚說,現在大部分農民已經完成了農民工角色的轉變,但是在農民工向市民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卻是痛苦而漫長。農民工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目前中國的農民工已經出現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不同於第一代農民工,城裡沒活幹時可以回鄉種田,但是二、三代80後的農民工已經習慣城市生活,回鄉沒有退路。
在糧食問題上,謝揚認為,在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能否保持糧食的持續穩產是轉型的關鍵,中國糧食的持續自給,將避免走上很多發展中國家輕視農業的彎路。此外,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動搖。
18億畝耕地底線 死守猶不足
對於為何死守18億畝耕地,陳錫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是每年生產1萬億斤糧食,按目前畝產660斤計算,需要約16億畝耕地,但同時需要生產蔬菜、水果、油料等等農副產品,其中蔬菜需要2.7億畝,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需要2億畝。因為耕地緊缺,中國每年需進口大量農產品:2008年進口3,800萬噸大豆相當於2.5億畝耕地,進口813萬噸油脂相當於2億畝,進口的棉花相當於5,000萬畝,事實上中國需要28億畝耕地才能勉強養活13億老百姓,可是我們手頭現在僅有18億畝,因此必須死守住底線。
此外,中國的農業還要面臨國外市場的衝擊,謝揚指出,當前中國農產品價格十分敏感,價格上漲會引起通脹壓力,價格下跌又會引起農民減收,雖然中國很多農產品價格仍實行保護價格,但長期而言終究需要和國際接軌,中央如何尋找到國內與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的平衡點,從容應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仍需要考驗政府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