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政府這次推出的港台方案,相信最大贏家是港台。可不是麼?增加資源、開設頻道、解凍招聘,一洗港台多年來妾身不明的困境,對港台而言,這可以說是一次翻身的機會,利用新增資源,切實改善管理,改變市民對港台的負面形象。可是,港台工會卻對這樣一個有利的方案大肆批評;反對派不斷推波助瀾。方案不過是在港台設立一個顧問委員會,港台都覺得如坐針氈,欲去之而後快,將委員會說成是「太上皇」、「干預編輯自主」,很明顯港台真的將自己當成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了。
其實,這個顧問委員會根本沒有什麼權力,不過是為港台提供一些不同意見罷了,怎樣看也與「太上皇」沾不上邊,與外國如BBC那些管理委員會相比,權力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而且在現時的政治氣壓下,委員會相信不會亦不能干預港台的實際運作,干預之說不能成立。就是本港的公營機構都有設立類似的委員會,監管機構運作,加強問責性本來就是現代管理潮流,港台作為政府部門,對政府引入一個委員會都要大加反對,不僅無理據,反顯得心中有鬼。
千方百計擺脫政府控制
港台這種抗拒被管的心理,根源在於一直念玆在玆的「獨立」訴求。港台在港英時期本來就是擔當港英政府喉舌,多年來從未聽見港台要爭取什麼公司化、獨立,效法BBC等更是想也不敢想。然而,一直緊握輿論機器的港英政府,在80年代突然提出港台「公司化」的方案。什麼是「公司化」,就是機構由公帑支付,但運作又由機構管理層負責,政府難以插手。港英在回歸前讓出輿論機器,自然是有部署的行動,與回歸前匆匆推動急進民主如出一轍,就是將以往的管治工具盡數開放,讓特區政府執政後,難以有效施政。雖然港台「公司化」方案後來無疾而終,但卻留下了尾巴,部分有心人士心領神會,在回歸後繼續爭取擺脫政府控制,於是近幾年的港台風波便接連不斷。
港台問題懸而未決,對政府管治肯定不利,港台為爭取獨立,肯定要聯合外援,裡應外合,所以近年港台問題亦成了反對派議員、傳媒不斷攻擊政府的藉口。不過,港台自己也是不爭氣,內部問題接二連三、管理層顢頇無能、公帑浪費嚴重,民意根本不會支持港台的獨立建議,就是由業界組成的委員會,亦直指港台沒有能力擔當新的公營廣播機構重任,建議政府另起爐灶,給了港台一下重重的巴掌。
還有一個港台不可能「公司化」的原因,就是編採方針偏向反對派,如果讓港台「公司化」,等如是用公帑成立一個反政府的機構,為反對派攻擊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提供平台,這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有哪個政府會如此愚蠢?如果「編輯自主」等於可無理攻擊政府,相信沒有哪個傳播機構可稱得上是完全的「編輯自主」,因為就算美國在九一一後都明令傳媒不可訪問塔利班領袖,這說明「編輯自主」並非絕對,需要放在實際的環境上考量,而且更不是管治腐敗的遮醜布。
這次政府的建議中間落墨,顧及了港台發展;又不讓港台自立門戶,維持了有效監管,但由於港台工會與反對派得隴望蜀,令到計劃受到不少無理批評。既然港台連一個顧問委員會都不願接受,政府應從善如流,採納委員會的建議,乾脆另起爐灶,讓港台求仁得仁。至於那些不斷搖旗吶喊爭取港台獨立的員工,既然現時大局已定,再留於事無補,外面海闊天空,不如及早離去,何必屈就在此,大志難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