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韋基舜打拳也是愛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民族意識強烈的韋基舜,認為體育是讓外國人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洪永起 攝

本報記者 梁小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韋基舜年方16歲。

 少年時曾經歷抗日戰爭,民族意識極強。50年代在美國留學時,被當成日本人,意識到「體育是讓世人認知國家的捷徑」。他唸經濟,卻醉心體育,深受「體育職業化」影響。回港後做過各種體育項目總會的會長或主席,致力推廣籃球和拳擊,見證香港乒乓球手如何北上神州發展,及現今中國運動員南下搵食的轉變。

 2009年,韋基舜早已退休多時,談起60年來中國的風雲變遷,他認為體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在香港出生,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才16歲。這60年中,中國有很多轉變。如果以改革開放作為分界線,大概可以分成前30年和後30年。

 前30年,內地經歷了「三反」、「五反」、「大躍進」,還有文化大革命等各種運動。不少香港人和內地有聯繫,因此都受到了衝擊。我記得「大躍進」時期缺糧,那時香港基本上每一條街都有專門代寄糧油的店舖,給內地寄食物和衣物。

 我的家族在廣州曾經有很多的物業和生意,「三反」、「五反」的時候全損失了,還有其他一些從上海來的人,他們的家族產業也被沒收了,當時大家自然很不高興。但你現在來看,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的成長需要過程。如果還停留在舊時,這個世界都不知道轉了幾多次了!

 總有人問我,從幾時開始愛國?其實我根本從始至終就是愛國的,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對中國的文化、習俗的了解並沒有被後來的殖民統治教育所抹煞。我讀小學、中學的時候正好是中日戰爭,經歷過抗戰,民族意識會特別強,和我年齡相仿的人,也像我這樣愛國。30年代的「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這些日子,現在的人都不怎麼提了。

 50年代我在美國讀書,如果要入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在那個年代都留在美國不回來,但我選擇回香港,因為我的根本、我的主業在這裡,這是不能脫離的。其實我是讀經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我是體育科出身。我很喜歡體育,但當時外國同學總以為我是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參加運動會得到了很好的成績。這很尷尬,不太容易解釋,但我至此明白,體育是讓外國人認識我們的重要的機會。現在你看,從乒乓球、排球,再到奧運會,都增加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現在說自己是中國人都感到驕傲!

香港助內地發展「乒團」

 乒乓球最初是由香港幫助內地發展起來的,那時香港的水準很高,要不是日本人發明了海綿板,1950年在印度新德里的亞運會上贏了香港,香港可能是當時的世界第一。梁焯輝是我家族生意「二天堂」的僱員,他是中國乒乓球隊第一任教練,他之前是香港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來去了廣州;還有傅其芳,原來是上海的,後來來了香港,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內地帶領國家乒乓球隊;另外有姜永寧。第一個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就是香港人容國團。

 中國的體育事業完全是從乒乓球引發的,自從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之後,便有了一連串的發展。一個小銀球後來還改變了中美的外交關係,世界上的事情,你估都估不到。所以,別看輕體育,這是最容易讓世人看到的,不像文學、藝術是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是香港始終太小,發展有限。當時香港打乒乓球的人都是業餘的,50年代我做香港乒乓球總會主席時,完全是以個人的力量給他們提供集中訓練的時間和場地,政府並沒有金錢上的資助。在香港發展得不好,自然這些人就回了內地。

中國人不打人 打拳擊

 回歸前,港英政府只會發展對英國來說有控制力的體育運動。1958年,香港足球隊參加東京亞運會闖進8強;1959年,英國派一支職業足球隊來香港打比賽,贏我們7比1。你明白麼?你不是說自己是亞洲足球王國麼?我就放一隊過來贏你。英國祖家永遠要在你驕傲的時候打擊你,給你造成自卑感,所以港英政府提供的資源全都是給那些英國人好過我們的體育項目。籃球就不會發展,但是草地滾球、木球這些就會發展。我最反對的是壁球,現在香港有成千個壁球館,但沒有人玩。

 我做過香港很多體育項目總會的主席,籃球聯會我沒做主席,做的是領隊。我從美國回來後的第一年,就帶領球隊拿了全港冠軍,這也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我那時年輕,才23歲,當時球隊裡的球員是我從中學同學中找出來的,就這樣都可以贏,一些前輩當然接受不了,到最後逼我退出,沒有辦法。

 至於參與到香港的拳擊運動,是在60年代,有一日我聽電台,一個洋人評論說香港拳擊沒發展,因為中國人沒膽、怕打,我就寫了封信到《南華早報》說,不是,因為你們從不在中文的傳媒推廣拳擊,就算有中國人參加拳擊比賽贏了,也沒有人知。沒有錢也沒有利,誰會去做?結果被香港拳擊協會邀請做會長。

 我自己出錢組織了幾個拳會,用不同的名搞比賽,不然自己打自己沒人看。我訓練出拳手同英國駐軍打,那時在告士打道的一個水手館裡有一個拳擊台,很成功,打到他們不敢出來。

 1964年,有一個自稱是澳洲職業拳王的澳洲人,在香港開了一間體育學院,教英童同時訓練一些口居喀兵,說要參加當年的東京奧運會。他們大肆宣傳自己很英勇,但實際上由頭到尾都在打中國人。後來還要挑戰香港的拳擊手,我就派拳手和他們在修頓球場比,港督戴麟趾做主理。結果我們打得很好,戴麟趾氣得沒看完就拂袖而去。這些英國人很沒禮貌。

 我們獲得了參加奧運的資格,很多西人妒嫉和反對,因為沒有英國拳手參加。我做主席和他們開會,有很多爭拗,最後決定派2名拳手,但領隊和教練只能由一個人擔任。雖然3人費用由我出,但我不能出錢讓自己去,結果我沒有去,不然成績會更好。東京奧運會那次,一個點數輸;一個贏了一場,第二場輸了。到1966年曼谷亞運會,拳擊成績就很好,雖沒有拿獎牌,但我們都贏了幾場。 我不當香港拳擊會長後,沒人搞比賽,會員也越來越少。

 1979年,北京開全運會,我有去,之後參加了他們的一個研討會。當時我提出全運會有很多項目不合時宜,建議增加3項:拳擊、馬術和風帆。大會的反應是,中國人不打人,所以沒有拳擊;馬術,中國已經有了—但中國的馬術是蒙古式的,和奧運馬術完全不同;風帆,運動會在北京開,當然不用講了。但結果,去年的奧運,中國在拳擊都拿到2塊金牌了。

職業體育作為大生意

 中國的體育發展本身也走了很多彎路。主要來說,就是剛開始發展時,忘記了體育也是一種職業,不容許有職業運動員。假如對體育投入了這麼多心血,但又不讓人賺錢,怎麼會有人願意去做呢?早期中國女排4連冠,多了一些「萬元戶」,成了很大的事,但你看現在的姚明,他的成功超越了所有運動員。「我栽培了你,你要回報給我」,這是一種很舊的思想,栽培的人才有了成就,就是國家的成就。

 香港的體育也是職業化,但它的目標和外國職業化不同。所謂職業運動,重要目的是做生意能賺錢,而不是求名。但香港一些做體育的人,是自己要出名,沒有把體育真的發展成一種事業。

 香港體育的全盛時期,以足球來說,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加上70年代短暫的幾年。後來在70年代立了條規定,限制外援,這是錯誤的。既然是職業球隊,當然要請最好的人來,不能要求球迷來看次貨。在香港做體育,一代一代我都在看,都是做到沒趣了就丟下。現在香港的報章和傳媒對本地體育報道少,使得做體育的人出名的機會也少,自然也越做越少。

 現在看,中國網球有進步,網球是一個大生意,另外一個是高爾夫球。現在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高爾夫球場,在深圳,但球員的水平還不夠,不過我相信中國很快就會追上。改革開放前30年,香港看低內地,開放後30年,香港要靠CEPA,要靠國家。這次金融海嘯,全世界都要靠中國。受了這麼多年殖民統治,有機會看到中國的發展,當然很歡喜。你看在英國4月開的20國高峰會,國家主席胡錦濤站在主人家右手邊,奧巴馬站在第二行。過去中國幾時有這樣的地位?

相關新聞
特首訪京成果 納新施政報告 (圖)
曾:觀禮感榮幸 閱兵倍自豪
煲呔訪央行 商「將餅做大」
西北航道拉直 班機進港省時 (圖)
從西面及北面抵港航道示意圖 (圖)
國慶文藝晚會 高歌溫總詩作 (圖)
全場獲贈國慶小全張
6000人唱國歌 市民讚最感動 (圖)
通宵購馬票 港人溫舊夢 (圖)
財爺有望今日出院過節
唐唐疑暴曬不適 昨晨續觀成就展
名店區人潮湧動 內地客30萬買鑽 (圖)
食肆夜夜旺場 晚市連開三輪
應節燈籠熱賣 存貨只剩2成 (圖)
粵劇列世遺 政府增資推廣
申遺火龍 (圖)
今夜少雲乾燥 賞月慎防火燭 (圖)
澳粵閩啟動旅遊通報機制
人類「新祖先」
韋基舜打拳也是愛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