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洛陽烈士陵園內的烈士墓及墓碑都被拆毀。 網上圖片
吳小彬
人活一世,最在意的事情是甚麼?
親情和睦,家庭圓滿,當然人人看重。除此而外,多數人在意的是自己能否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自己應得的權益是否有保障,此乃人之常情。
可觀察四周,輕視人、貶損人的提法和做法觸目皆是,將人當成實現某個目標的工具或手段,用完即扔,過河拆橋,不僅是凡常事態,而且上升為政策和理論。
電影的啟示
讓我們從兩部電影說起。
幾年前,《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港譯:雷霆救兵)熱映,此片講述了發生在1944年的一個故事。那年夏天,當盟軍登陸諾曼第後,米勒上尉率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士兵瑞恩。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三個哥哥都已陣亡,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要盡快把他帶回家鄉,以免英雄的母親再次受到打擊。執行命令的小分隊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完成了使命。
去年,一部國產影片《集結號》同樣熱映。該片故事是,1948年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某部連長谷子地接受了阻擊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如果號聲不響,全連必須堅守。四十七名戰士奮勇廝殺,終因寡不敵眾,除谷外全部陣亡。谷在醫院得知,自己原來部隊的番號已取消,他不僅難以證明自己的身份,英勇犧牲的戰友也被視為失蹤者。谷發誓要為戰友找回榮譽,費盡周折後才算如願。
這兩部電影都源自真實,是生活中的實事在藝術上的再現,雖然各自都有創作上的瑕疵,卻準確地反映出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刻畫出兩個不同國度的人倫、道德狀態和普通人的生存處境。相信許多觀眾都會為馬歇爾將軍的電文而感動:「親愛的瑞恩太太,我滿懷欣喜之情通知您,您的兒子平安無恙,此刻他正在從歐洲戰場返鄉的途中……我知道,任何事情包括您的愛子歸來都無法彌補您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我懇求上帝撫平您失去愛子的憂傷!」而《集結號》裡谷子地終於找到的司號員告訴他,「我根本就沒吹號,團長怕大部隊被敵軍咬住而沒讓我吹號」。原來是為了大部隊的安全和最後的勝利,團長把谷子地和他的四十七名戰士當成了炮灰,當成了工具和墊腳石。這裡再也沒有奮鬥獻身的自豪感、榮譽感,人們看到的是太多的無奈、冤屈與掙扎。
往事與而今
這當然是久遠年代的事,但類似的情形現在每天還在上演。上個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將對中國輸美輪胎徵收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消息傳來,中國輿論大嘩。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很少有人提及,奧巴馬此舉也是為了維護本國輪胎業工人的利益。在美國不少事項都有賴中國協助的情況下,奧巴馬仍然不惜開罪於中國而遷就本國幾萬工人,其中蘊意值得細察。還有,8月4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突訪朝鮮,除了商談打開朝美關係僵局外,此行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求被判刑的兩名美籍女記者的獲釋。最後,全世界都看到了,克林頓在機艙門前迎接和擁抱兩位被「特赦」的女記者,這向人們傳遞了怎樣一個信號?
1993年9月,西藏的崇山峻嶺中,一架在著名的「駝峰航線」上失事的飛機殘骸被發現。美國陸軍「中央甄別實驗室」主任喬丹一行飛抵中國,對飛機殘骸和屍骨做了鑒定,確定這是機長拉尼爾上尉與四位機組人員。1944年1月,拉尼爾等從印度起飛運送物資到昆明,返回途中遭遇惡劣天氣而墜亡。美國軍方莊重地迎回了拉尼爾等人的遺骨,稍後,在華盛頓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了高規格的軍葬儀式,美國國旗覆蓋在終於回家的英雄的棺槨上。需要提一句的是,阿靈頓國家公墓安葬着自獨立戰爭以來為國捐軀的二十八萬美國軍人,整個墓園規模龐大,氣氛莊嚴神聖。
而在我們這裡,卻是另一幅景象。2008年初,從河南傳來消息,洛陽烈士陵園遭到破壞,烈士的墓碑被砸碎,墓身被推土機推平,被當做「建築垃圾」運走,烈士遺骨也被拉到一角「疊壓掩埋」。這些烈士是六十年前為解放洛陽而犧牲的,他們不會想到,自己的屍骨日後還會遭此虐待。而所以這樣做,據說是「為了給開發商業墓地騰地方」。在一些城市,推土機照樣橫行無阻,一座座住宅被推倒,一戶戶人家被趕到街上,甚至連電視、傢具都來不及搬出,原因仍然是「商業開發利潤的驅動」。
近兩個月,南方沿海一些省份出現了「民工荒」,許多企業接了大批訂單,卻找不到工人,急得老闆團團轉。可為甚麼會有這種事?十幾年來,成千上萬的打工者為廣東、浙江的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們每天加班加點工作,工資卻低得可憐,多年來不見上漲。一直有政府官員和學者讚賞沿海地區的這種用工模式,認為這體現了「中國的比較優勢」,是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利器」。現在輪到打工者對這種用工模式說「不」了,他們再也不願像過去那樣任人盤剝了。
如何「以人為本」
上面說了宏觀層面的大事,下邊談兩件小事。
一天晚上,朋友老張來聊天,談起他供職的地質勘探部門的近況。他有個同事姓董,今年五十多了,十年前野外作業時摔傷了左腿,後來又患上心臟病,可仍然兢兢業業工作。今年6月病患加重,董找到辦公室李主任,請求減輕一點工作量,李當時答應了。可是不久,因為一點小事,董惹李主任不高興了,李去對單位領導說老董以有病為由怠慢工作。單位領導姓蔣,平時就盛氣凌人,聽李一說,立馬肝火大發,既不查證,也不找董問話,便在機關大會上點名批評老董,並說出「這樣的廢物,我們單位不要」的狠話。可憐老董哪裡禁得住這樣的打擊,心臟驟停,當場暈倒,被急送到醫院搶救,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
我還有一位姓曹的熟人,聰敏好學,早年曾是下鄉知識青年,後回城進了一家工廠,工餘時間勤奮讀書,經常有散文、詩歌發表在省內外刊物上。後來,曹辭職進了一家雜誌社工作,並且漸漸成為知名編輯。但多年來,人事部門嫌他不是正式調動工作,一直不把他下鄉四年和工廠五年的時間計入工齡,任曹再三求訴,人事部門就是置之不理,使曹在工資待遇、住房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吃了大虧。
像這樣不體恤人、不尊重人的事情,筆者還知道許多,文章篇幅所限,實在難以盡述。
我最後想說的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是體現在對個人的權利和個性的尊重上。任何機構、任何部門都無權為實現某項目標而犧牲個體利益,不管多麼高級的官員,自恃有多大的權力,都不可輕視、踐踏下屬的尊嚴與人格。現在,從上到下都在提倡「以人為本」,都在講「和諧社會」,那麼,請從珍重每一個個體的尊嚴和權益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