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重現「卡廷事件」:《愛在波蘭戰火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東 尼

 在2008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前夕,歐洲影評人認為波蘭名導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拍出了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鋼琴戰曲》(The Pianist)更震撼人心的二戰電影,講述當年卡廷森林大屠殺慘痛經歷的《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卡廷,位於今天俄羅斯的斯摩棱斯克州。所謂「卡廷事件」,可追溯至1939年,當年德國及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瓜分波蘭的協議。過後,蘇聯政府扣押了數以萬計的波蘭人,並秘密將他們囚禁於集中營中。到了1940年,蘇聯秘密警察將所有戰俘送到卡廷森林中處決,然而蘇聯政府卻一直隱瞞暴行,甚至將此惡行嫁禍德軍,聲稱事件由納粹策劃。

 然而,戰後的波蘭一直處於共產政府的領導之下,政府對國民隱瞞事件真相,而國際間對處理德、蘇的互相指責亦不得要領;事件終於到1990年代才真相大白,當時的俄國領導人葉利欽向外發表聲明,「卡廷事件」由斯大林下令發起,全與德國無由。

 2008年,華依達根據波蘭作家亞當姆拉傑(Andrzej Mularczyka)的小說《逝去之後》改編成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小說以「卡廷事件」作背景;另一方面,他的父親正是「卡廷事件」的受害者,因此他希望藉將事件重現,令波蘭人重新憶記起這個歷史創傷。

 儘管劇本以波蘭軍官與妻子的愛情為主要脈絡,但電影對蘇德瓜分波蘭、「卡廷事件」等歷史事件描述卻深深打動觀眾。有記者描述,電影上映後波蘭人民蜂擁入場觀看,電影播完後不少人泣不成聲,久久不能自已;有「德國鐵娘子」之稱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感動得當場落淚;而當《愛在波蘭戰火時》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時,影評人更稱美這是華依達的終極佳作。

 華依達出生於蘇瓦烏基,少時在波蘭淪陷後僥倖從集中營逃出生天,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極深,戰爭及政治逼害亦因此成為了他電影中最常見的母題。從1955年起,他一口氣拍出了著名的「戰爭三部曲」─《這一代》(A Generation)、《抗戰地獄篇》(Canal,又稱《下水道》)以及《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確立了他波蘭電影學派代表人物的地位;他至今仍不言休,猶如精神領袖,在波蘭影圈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關新聞
七十年恩怨 欲斷難斷 (圖)
重現「卡廷事件」:《愛在波蘭戰火時》 (圖)
書潮•曼氏亞洲文學獎:印作家主導 蘇童入圍 (圖)
手寫板:猜枚 (圖)
詩意偶拾:舊地。或者無以名狀
詩意偶拾:蒙帕納斯
試筆:時間•友情
浮城誌 :聽,愛做的事 (圖)
試筆:遺失心愛物件的始末和感受 
稿例
百家廊:省錢九招 美國通用 (圖)
翠袖乾坤:不是他痴是你呆
一網打盡:大都會現象
琴台客聚:最薄的黑,最厚的白
杜亦有道:「南亞」世侄女
扶林晚風:良言一句三冬暖
寫我遊情:聖人陵墓
混能超兵器 Bentley Continental Supersports (圖)
︱規格表︱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