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峰
送了唸小二的兒子上校車後,回家上樓,乘升降機遇上同校的家長,我問:「測試周是否可以穿運動服呢?我看到妳女兒今天穿運動服。」家長瞪大眼睛,以世界即將末日的口吻說:「不是呀!測驗周只是第三、四節不上課,第一、二及五節如果有體育課,都是要穿運動服!」
以上「撞板」的情況,一年總要發生兩三遭。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倆都不想對小朋友「事事關心」,令他的自理能力變得愈來愈差。平日收拾書包、整理午膳餐具,他已經是手忙腳亂,父母也禁不住要幫忙,而有關學校事務,由於兒子是第一經手人,我們對於要做什麼、要帶什麼,都是要由他來匯報,所以就堅持要他自己負責,而對一個七歲的小朋友來說,一年只是弄錯幾回,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
我知道不少家長是堅持「打電話問老師」的做法,只要稍有疑惑,就致電學校,求個明白。自己曾經當過老師,深明家長電話為老師帶來的壓力與煩惱,因此採取不主動的策略,不會自己打電話問明白的。不過,我又深深明白家長為什麼這樣做。
回憶自己做小學生的日子,學校生活非常「單調」,上課就是上課,考試就是考試,不會突然又只上半天,忽然又遠訪某機構,又或是某機構來訪,於是校服運動服便服變個不停。由於生活簡單,小朋友自己容易習慣,也容易自理。
至於今天,校園生活多姿采,學生有多元化的活動,於是很難過刻板而有條理的學校生活。對學習而言,這可能是大大的好事,不過想小朋友可以自己擺平返學的諸多事務,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