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晚宴時,遇上負責西九龍表演場地諮詢會工作的袁立勳先生,問他諮詢會的反應如何和戲曲中心預計何時建成。他表示諮詢會的反應不俗,由於公眾和業界對戲曲中心的意見分歧不大,應可盡快進行規劃工作,成為第一批落成的設施,如按既定時序,約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間建成。以過往新公共設施興建情況來判斷,真正正式使用大概在二零一八年。如果西九龍文娛區計劃不是推倒重來,戲曲中心本應可在二零一二至一三年間落成,時間就沒有現時般「巧合」,因為粵劇界在未來五至十年間將出現大規模新舊交替的現象,其中尤以一線演員最明顯,正如阮兆輝常說的,他們那一代的演員現時如果不是達「古稀之年」(七十歲以上),也是「花甲老翁」(六十歲以上),很難期望五、七年後尚能成為粵劇的主力,願意或不願意也要漸漸退下來,粵劇舞台便由新世代主導了。
未來觀眾層面變化大
我觀察到老化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的身上,連班主、班政家和觀眾也一樣。因此,未來西九龍戲曲中心的使用者,包括租用者和觀眾已經大大有別於現時,戲曲中心能否符合他們的期望,就要看諮詢工作涵蓋的層面是否包括他們,以及正在做的分析是否留意到未來五至十年本地粵劇發展的變化。
本來粵劇藝術應該是一代傳一代延續下去,今天業界的意見也不應和將來的粵劇工作者有太大的衝突。但由於「師徒制」的沒落,未來十年主導粵劇舞台的新世代大部分都不是由傳統戲班出身,這批粵劇新世代主要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和內地接受專業戲曲訓練的人才,對粵劇演出的理念和要求有別於傳統,個別更與傳統決裂,另闢蹊徑。觀眾層面的變化也會很大,習慣大鑼大鼓廣場式演出的觀眾不再成為主要消費者,一批有較高消費力、習慣會堂或劇場的觀眾取而代之,他們對製作的要求當然也較高。但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來看,未來十年,擔得起票房的主要演員應該是現時四十歲至六十歲正在上位的演員,這批演員又較受傳統演出的影響。所以未來十年本地粵劇發展既出現新局面,同時亦是決定它能否繼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時刻。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