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銀行積極推銷金融衍生產品。
兩地金融監管及對投資者權益的保障尚存灰色地帶,令內地監管當局對Accumulator風波只能保持「曖昧」態度,相關政府部門也一直「失聲」。在金融專家看來,當前首務應消除兩地監管的灰色地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維護內地投資者權益,成為擺在內地監管部門面前的現實問題。
想管管不了 一管就「尷尬」
對於Accumulator事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這是多年來外資銀行在內地違規展業問題的集中爆發,暴露了內地和香港金融監管的灰色地帶。雖然內地法律明文禁止外資銀行在大陸地區銷售未經許可的金融產品,但不少香港銀行「逍遙」於監管之外到內地攬客,已是眾所周知的「秘密」。
未得內地「准生證」的Accumulator之所以能暢行,中國銀監會一位官員向本報坦言其中「尷尬」:內地投資者匯入外資銀行賬戶或購買產品的資金,源自境外賬戶或離岸公司;電話、互聯網等遠程銷售方式很難界定其行為發生地,監管當局有心無力。
勉強出台法規 效如隔靴搔癢
今年7月多名內地富豪失手Accumulator被曝光後,中國銀監會出台系列文件規範衍生品交易,嚴禁境內機構違規代理銷售境外不合規的金融產品。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規定對禁止境外銀行的遠程違規行為仍有「隔靴搔癢」之嫌。
中歐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朱小川認為,兩地協力消除金融監管的灰色地帶,才是治本之法。內地可考慮針對境外理財產品在境內銷售專門「立規」。隨着金融全球化,歐美國家早有相關法規,境外理財產品向境內居民銷售需獲得政府監管當局的許可,從而保護本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權益。
一邊聾一邊啞 銀行趁機「歛財」
Accumulator事件,凸顯中國監管當局保護本國投資者利益的緊迫性。對於投資Accumulator的內地苦主,香港金管局沒有有力回應,內地監管部門沒有出聲,法律訴訟之路坎坷不平。虧了近2,400萬的賴建平,儘管做了18年律師,亦感到此次為自己維權異常艱難,遑論其他投資者。「誰來保護我們投資者的權益?」這幾乎是所有維權者的困惑。
美國、歐洲等國個人投資者在此次Accumulator風波中倖免,因Accumulator幾乎全部在亞洲銷售,其中半數賣給了內地投資者。賴建平說,他們後來才發現與銀行簽訂的合約專門有一頁非美國國籍的證明。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博士李建指出,針對複雜衍生品的交易行為,美國、歐洲等國家以法律和政府為後盾保障國民權益。美國法律規定,禁止金融機構向個人投資者銷售複雜金融衍生品,在非法金融推銷行為下簽訂的合同不具有強制執行力,投資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或拒絕履行合同,並賠償損失。
中國政法大學著名法學專家江平在前不久的法律研討會上也呼籲,中國相關部門及法律機關應該保護本國國民權益,只要表面證據符合起訴條件,法院即應當予以受理,不應讓當事人告狀無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