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同樣有監管不力因素在內的雷曼事件,導致香港投資者損失超過200億。
因「無知」而「無畏」的內地富豪,紛紛在Accumulator投資上「栽跟頭」,他們在損失巨額財富之後也看到市場「猙獰的一面」。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當前最緊要的是學會評估風險和鎖定風險,以免再交「學費」。
事前缺乏風險意識
不少內地投資者都投訴,私人銀行誤導、欺騙或未如實揭示Accumulator的投資風險,直言「如果知道Accumulator的風險這麼大,絕對不會買」。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中心主任殷劍峰看來,除了私人銀行的問題外,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意識和防範能力也不夠。在私人銀行銷售產品時,投資者並沒有充分了解產品風險的意識,或因過於偏重回報而忽略了風險,或由於投資者在沒有對承受風險能力進行評估時就貿然決定買入,至於高風險產品佔整個投資組合的比例是否合適,投資者亦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貪念促使雪上加霜
當然,一些投資者的「貪婪」心魔也在作祟,在購買Accumulator時高估財力和投資技巧,以為所選的掛u藍籌股不會長期大跌,要求在股價跌至某個低位時,每日「接貨」數量翻倍,以博取股價反彈時更快回本和獲得更多利潤。但金融海嘯一來,這些「過分進取」的投資者最先「溺水」。
殷劍峰指出,內地金融市場遠未充分發育,高風險金融產品不多,投資者並沒有培育起很強的風險意識。在他們看來,股票已是高風險投資,最多賠光本,而Accumulator放大數倍的風險,是超乎他們想像的。
理財觀念尚不成熟
正由於對風險「無知」,內地投資者在理財時也顯出「無畏」的精神。有外資銀行調查顯示,內地客戶的投資目標偏於追求回報,投資行為的風險性往往比較高,所以不太認可債券,股票配置的比例高於其他成熟市場的客戶。而市場成熟地區的客戶,在資產配置中,通常大量買債券,少量買股票和其他高風險產品,同時持有一定現金。
殷劍峰認為,個人理財不應是投資單一產品,而是整體財富規劃。而此次一些投資者因投資Accumulator這一個產品就傾家蕩產,還背上銀行巨額債務,顯然沒有合理配置投資組合。他指出,購買複雜衍生品應聘請專業會計師或律師等評估和釐定風險。而香港法律規定,金融機構向專業投資者銷售Accumulator產品不需要證監會審核,也是基於監管部門認為資產高達800萬港元以上的投資者,完全有經濟能力聘請法律顧問,以解決從開戶到銷售整個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謹記設立虧損底線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向記者指出,購買Accumulator這類保證金產品時,要事先確定最大虧損額,確保財力支持。因為只要財力接得上,沒有斬倉,投資者就有翻身的機會。另外,可以購買反向期權,比如Accumulator掛u股票的看跌期權,一旦股票價格低於入貨價,因為有看跌期權存在,能有效固定成本,當然同時亦鎖定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