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16屆亞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儀式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 趙鵬飛、徐紅、朱樺
一座積澱深厚的城市,能在世界的史冊中讓人津津樂道,往往緣於她銘記了一段與世界同行的歷史。建城已逾兩千年的廣州,正在迎來的2010年亞運盛會,必然與她「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特色」的承辦理念一起,被亞洲人民牢記,被世界歷史銘刻。
舉辦亞運 助廣州突圍金融危機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廣州人大會議上,市長張廣寧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廣州要打好「亞運牌」,在投資方面,今明兩年廣州將安排重大項目投資約3500億元,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約5000億元。
據介紹,在3500億元投資中,廣州今年會安排82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806.5億元,重點投向四大領域:一是推進亞運場館、亞運城和相關配套設施等亞運工程建設;二是機場、港口、地鐵、高快速道路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相關的物流、商貿、會展、汽車、電子、石化、重型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四是民生工程建設,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農村道路、水利設施、商業網點、現代農業示範區以及森林公園保護性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
事實上,亞運及相關工程的巨大投資,自2004年廣州申亞成功以來,一直是拉動廣州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根據安排,在6年籌備期間,廣州將累計投資2200多億元進行亞運會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大規模的投資通過倍數效應促進廣州市經濟增長。據廣州市統計局綜合預測,籌備亞運會平均每年將拉動廣州GDP增長0.56個百分點。
蓬勃的消費需求、穩定的就業保障、快速成長的第三產業,為廣州從金融危機的陰霾中突圍增添了底氣。剛剛出爐的廣州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令人振奮:全市GDP同比增長10.5%,實現10%的預期目標;其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於第二產業43個百分點,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18元,同比增長9.3%。
全民參與 盡顯國家中心城市魅力
京奧無與倫比的華美,讓世界人民為中國的和平崛起驚歎不已,亞運在廣州的盛大舉行,也必將讓世界人民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纍纍碩果而讚歎。改革開放30年來,處於改革最前沿的廣州,城市綜合實力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開放意識和市場體制也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所以,承辦亞運會是全面檢驗廣州綜合實力的重要契機,也是廣州擴大國際影響和迅速提升國際地位,塑造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形象的絕佳機會。
亞奧理事會副主席、香港奧委會主席霍震霆,在一場名為《迎向國際 構建優質城市——亞運.廣州》的專題演講中說,一屆成功的運動會,不僅僅是她產生了最多的獎牌,或者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優秀,更在於整座城市的全面參與意識。
熱愛運動是廣州人的優良傳統,群眾體育在廣州有着深厚的基礎。廣州體育局公開的數據顯示:廣州現有體育鍛煉場所1.8萬處,全市體育人口比例為58.82%,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市共有各類群眾體育社團或健身隊1.5萬個,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6萬名,人均擁有量位居全國城市前列。也正是如此,承辦一屆成功的亞運會,已經成為廣州全市人民最為期待和自豪的事情。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更是在亞運倒計時一周年的儀式上,向全省人民發起了總動員:全省各地各部門包括中央在粵機關和駐粵部隊官兵,廣大亞運工程建設者,各窗口行業的工作人員,廣大亞運志願者和人民群眾,都要積極參與整個亞運會的籌辦工作,舉全省之力,共襄亞運盛舉。
隨着亞運倒計時走進了一周年,廣州已然步入亞運時間。「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的信念也在潛移默化中滲入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圍繞公益、健康、誠信、環保、文明等公共領域的諸多職責,一千多萬廣州市民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每一個廣州市民都成為廣州的形象大使,每一個廣州市民都是投身亞運的志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