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天倫歌》:跨越太平洋的早期中國藝術歌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張海欣

《天倫歌》

 人皆有父,翳我獨無?

 人皆有母,翳我獨無?

 白雲悠悠,江水東流;

 小鳥歸去已無巢,兒欲歸去已無舟。

 何處覓源頭,何處覓源頭。

 莫道兒是被棄的羔羊,莫道兒已哭斷了肝腸;

 人世的慘痛,豈僅是失了爹娘。

 奮起啊,孤兒!驚醒罷,迷途的羔羊!

 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

 服務犧牲,服務犧牲,捨己為人無薄厚;

 浩浩江水,靄靄白雲,莊嚴宇宙亙古存。

 大同博愛,共享天倫。

 由黃自(1904-1938)作曲的《天倫歌》成於1935年的上海。熟識中國藝術歌曲的,大概都聽過這首經典級的作品,但其中鮮為人知的是這首歌曲原來是為由費穆執導的電影《天倫》而創作。而且,這電影於1936年在美國紐約市的Little Carnegie Playhouse電影院公開播放,成為第一部於該市公眾電影院播放的從中國運到的電影。雖然在美國播放的版本與在上海播放的有所不同,但是主題曲在片末還是聽到。儘管居住在紐約的林語堂被《紐約時報》邀請在該報介紹了這戲,這部電影在美國仍然沒有產生很大迴響,但《天倫歌》能沒有被刪剪,跨過太平洋地整首在紐約的電影院播放,就剛起步不久的現代中國音樂發展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上海當時的殖民環境下,《天倫歌》作為電影《天倫》一部分吸引了寄居上海的美國人Douglas MacLean(1890-?)的興趣,購買並監製電影的美國版,可以說是間接的從一個美國電影人的角度,肯定了黃自這首把西方及中國音樂元素糅合的歌曲創作。黃自為了配合電影關於孝道的主題,加強了旋律中五聲音階的使用,塑造典型化的中國音樂風格。這種典型化的中國音樂風格,可並不是黃自歌曲創作的唯一、甚或大部分的作品風格。但歌曲並沒有受制於典型化的中國五聲音階,乃是吸取了體現於美國那些部分從英國民歌發展過來的「客廳歌曲」(parlor song)的風格,就是那些後來也成為了美國的經典藝術歌曲,像“Home!Sweet Home!”以及“'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等等。這些美國歌曲,就算是強調五聲音階,也多兼用第四與第七聲(就是fa與ti),配合其旋律的高低起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優美。黃自不單能兼用第四與第七聲,而且配合歌詞以國語發音的聲韻類別和聲調走向,設計出既有東方又有西洋典雅氣息的歌唱旋律。歌曲不單滿足了像MacLean這些老外對典型化中國氣息的追求,也滿足了中國音樂人對吸收西方音樂技術的追求。當然,歌曲最明顯引用的西方「科學」技術為功能和聲(以幾個音名不同而同時縱向發聲的音組─即和弦─為基礎,發展其橫向走動變化的一套系統理論與實踐),應用於供歌唱伴奏的鋼琴;而鋼琴本身也是剛引入中國沒有多久的西方樂器。

 至於歌詞的內容,以孤兒的凄苦心聲為開首,然後換以同情者的聲音取代,同情者再由同情轉為鼓勵孤兒。其中,以在電影裡提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篇)為中心,並以《周禮.禮運》篇的「大同」理想為目標,鼓勵孤兒以捨己、服務他人的精神去體驗天倫。雖然這些思想引句都是出於儒家典籍,但仔細閱讀,不難發現來自基督教的意象、思想。「羔羊」、「博愛」就是來自基督教。這樣把儒家與基督教道德價值結合起來,體現了國民政府自1934年來推行的「新生活運動」。該運動企圖通過公民教育、道德教化,以團結社會。歌詞之所以反映了這精神,是因為《天倫》這電影本身的製作,就是開辦聯華影片公司的羅明佑支持「新生活運動」的一項投資。

 雖然受政治運動影響,《天倫歌》作為一首中國現代歌曲唱誦著儒家的道德教化,並不是政治運動底下產生的操作。其實,從一開始,所謂中國音樂「現代性」的出現就是建基於現代教育事業的道德教化體制。最早出現的現代中國歌曲形式,不是《天倫歌》這一類具固定伴奏編排的藝術歌曲,乃是學堂樂歌,就是在當時新式學校裡面,「樂歌」堂上老師教導學生歌唱的歌曲。學堂樂歌本身是從日本同類的shoka(唱歌)樂種引進而來,大多是根據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歌調,加上中國式的旋律潤飾,並填上中國歌詞。學堂樂歌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年資」,乃在於它通過強調道德教化的教育體制,為整個現代中國從西方譯介「音樂」這獨立範疇提供根本的合法性。從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對西方古典音樂系統的引入,之所以能夠慢慢與教育體制、民間風尚結合,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合法性作為依據。但這合法性的耕耘,是通過音樂人努力的推廣,經過一段過程才在中國社會扎根。像黃自及比他年長二十年的上海音樂學院的院長蕭有梅(1884-1940)等。1930年代,當他們為音樂院學生,一般讀者介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西方古典作曲家時,他們在討論作曲家音樂的偉大之外,也得稱讚作曲家個人品德的偉大。因為「音樂」這個現代領域要引進中國文化,沒有道德的基礎也就沒有存在的合法性。

 《天倫歌》從一電影主題曲變成在音樂廳演唱的高尚藝術歌曲,無論是在好萊塢、在沒有受共產主義影響的華文電影世界,都不是普遍的現象。但在黃自的年代,現代歌曲和有聲電影都是新的東西。在他們眼中,電影具無比宣傳威力。在這新穎媒體配上高尚、合乎道德教化的音樂,對黃自那輩「純正」音樂推廣者來說,是刻不容緩的使用。他們著急是為了要抗衡黎錦輝等創作的所謂「靡靡之音」,就是那些糅合爵士樂、舞廳音樂風格的流行愛情歌曲。

 當MacLean在上海的大光明電影院觀看《天倫》、聆聽《天倫歌》時,不會想到歌曲會成為藝術歌曲,裡頭的道德教化與當時政治運動有關,甚至與整個中國現代音樂發展一脈相承。從他監製的紐約播放版本來看,他看到聽到的,就只是自己在東方主義熏陶下,投影著儒家孝道思想如何在幾千年以來、一成不變地流傳在中國,並對這古老文化產生嚮往。但光是《天倫歌》的音樂操作與儒家道德意義,就已經是中國現代性的體現─中國不是一成不變。讀者們不妨到坊間購買美國版《天倫》的光盤(現在唯一存世的版本),親身感受一下東方主義式的投影及《天倫歌》的多層現代意義。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天倫歌》:跨越太平洋的早期中國藝術歌曲 (圖)
文化觀察:家訓作用有限 (圖)
金融本身應該符合什麼邏輯? (圖)
文訊:「我在中國」(cochina)之六:盛世?危言!
百家廊:可悲的 文學雜誌 (圖)
翠袖乾坤:大日曆
海闊天空:八十後的祖孫三代
琴台客聚:陳定山筆下的上海 (圖)
杜亦有道:誤配相思詞
隨想國:虎年談虎眼
詩幻留形:字花園的時光
心病還需心藥醫 廣發正能量 抗禦情緒病 (圖)
Sally Wong全情投入助情緒困擾者 (圖)
曾繁光倡精神健康反歧視標籤 (圖)
友伴同行互勉降自殺風險
貓咪競技 人貓同樂 (圖)
「冠軍」貓展
未來生活預覽 CES新科技盡現 (圖)
電子書 看書新享受 (圖)
3D技術 融入家中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