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嚴迅奇(右)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Ralph Lerner指,紐約的發展經驗和方向很值得參考。「它的基建做得很好,政府有效地規劃和管理。香港樓宇多向高空發展,地面租金十分高昂,實難以像紐約一樣發展商業區步行街。」他表示,很欣賞紐約以人為本的設計方針。
香港人普遍收入不多,樓價十分昂貴,一般人只能居住在細小居所,大部分人都被迫往街上的公共空間活動。紐約的好處,就是居民嫌租貴可遷往郊區,但香港的情況卻不同,因為新界區的租金也不便宜。對香港人來說,公共空間份外重要,設施通達度必須要高。因為低收入家庭的長者,要帶孫兒乘鐵路也要負擔一定車費。本港城市發展考慮十分多,例如公共空間可否讓遊人過夜?可否賣東西?可否搞藝術活動和表達意見?可否帶自己的植物去種?政府、發展商和市民必須先達成清楚協議。
「本港擁有優良海港,有美麗的山線和天然環境,這些都難能可貴,但也同樣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障礙。」本港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嚴迅奇指,紐約擁有較大的自由發展空間。「當地市民沒有很大心理負擔,政府能大膽地重建發展。但當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發展模式和方法。」他又指,本港其實是個「立體城市」,因為樓宇依山而建,空中、半空和地面都有人文活動。「這點很少人留意,若然每個樓層的私人領域都願意為公眾開放一點點空間,再把他們連結起來,便能釋放很多新空間。」若每人行一步,便可加強社區互動,可以建設更多公園和設施。
「以中環廣場為例,中間的平台全天候開放作公眾通道,把附近的建築物的平台連結起來。這點外國反而難做,因為他們很擔心會出現保安問題。」Ralph表示,分享空間共用是國際潮流,鼓勵私人企業多多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