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寶娟
如果我們靜下來,用最敏感最虔誠的心去感受四周,就會忽然發現,身邊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性。從尋常的事物裡,我們可以看到、聽到、觸摸到許多不尋常的趣味,生活也自此變得不再平淡無味。
在香港公園舉行的「尋常不尋常」展覽中,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的同學們就盡情發揮創意,透過不同的媒介與感官角度發掘公園不為人知的可能性。例如以魚的角度拍攝的短片;又有作品將在公園的錄音重新混合,帶領參與者進入聲音景觀的另類世界;也有行為藝術家在公園內做出各種「不尋常」的舉動,例如釣魚、睡吊床等,使公園變得更具想像空間之餘,亦衝擊着公共空間使用的權威與規限。
在七件展品中,以《絡園》這個作品集合了最多的創作元素,亦最不像一個「展品」。因為這作品本身就是一個集體創作,一個促進交流的平台,它的意義在於將公園變成一個供大眾、藝術家、空間交流的平台。總設計師黃飛飛,連同數十位城大的同學,為香港公園的不同地方創作與環境相關的文字作品。雖說是文字作品但非只局限於文字的表達,同時結合圖像符號設計,例如將「快」字排列成「fly」的字樣。為公園的不同角落帶來更豐富、更多不同的想像。這些想像同時巧妙地與互聯網常見的標誌結合,例如:形容水池兩塊近挨着的石頭,就配上大家熟悉的msn雙人公仔來襯托意境。同學們嘗試透過藝術,將不可能共存的公園現實空間與網絡虛擬世界融合,不但為公園增添新鮮感與趣味,亦將大家熟悉的電腦標誌賦予另一種意義。例如:在紀念公園成立的石柱上掛上發電郵的圖像和寫上關於時間的文字:
時,分,秒,
長針,
甚麼時候走到短針的身邊,
一步一滴一答,
寫下來的現在,
踏下來就變成歷史,
求你,
為我留下來,
就這一刻鐘
雖然文字在文學上未臻完美,但讀起來也饒有意思。不禁讓人思考這根石柱背後的時間、歷史、紀念意義等關連課題,也為發電郵這個熟悉的動作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方向。
觀乎同學們的創作內容,有的詩情畫意,有的充滿哲理,有的活潑調皮,完全凸顯出年青學生們的無限創意與想像力。不過絕大部分的創作內容都是圍繞愛、關係、生活這幾個主題。這些作品在公園的自然環境包圍下,顯得特別有意思。因為愛、關係、自然、公園這些都是被人們漸漸遺忘的東西。隨着我們再沒有閒情去欣賞公園,連愛、關係、關懷等美麗的本質都被漸漸遺忘,生活態度也慢慢變質,愈來愈拒絕溝通,愈來愈冷漠。相信這群年輕的藝術家們希望藉着藝術,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誠。
「用心呼吸空氣,草木花香撲鼻,細心聆聽大地,聲樂動人優美」就是同學心中對生活的熱愛。
而這些字句出自一班平日被認為自閉冷漠的新一代青少年的手,配上被定性為造成人們自我封閉的網絡世界圖像,是否更加發人深省?雖然年輕一代常被說成沉迷網絡世界、不懂溝通,但從他們的字句中看到的卻大都是一些非常感性,對愛情,對生活充滿純真憧憬與願望的思想。例如同學對愛的理解就用一句話便能表達出來:
「正在移動我的所有,從我的家到我們的家」
多麼純粹,簡單,義無反顧又美麗的愛情觀。
對於婚姻的理解:用開機、關機、重新啟動三個每天看到的電腦按鈕,代表了婚姻的三個階段:結婚、離婚、再婚。 看似簡單,但還有甚麼比這更貼切描述?
在大人們心目中複雜難明的婚姻制度,在青年們澄清透徹的眼中就是這麼容易、這等普通的事情。大人看到是否應該慚愧?我們經過歲月的洗禮後,是否有甚麼重要的東西悄然失落了,而我們卻不自知?而我們對這班沉迷facebook、msn的年輕人是否又有錯誤的理解?他們可能擁有我們已經失落的單純又美好的東西,例如對公園、對自然的熱愛、純真和義無反顧。
《絡園》這件作品,使人們重新思考虛擬世界的存在價值,與現實共存的可行性,不但擴闊了人們對公園的想像,同時使人們更多地認識網絡世界,藝術與創意使各方更包容。了解更多,也喚起人們的生活熱誠。希望這種思考與影響不會隨着展覽結束而結束。最後希望有關方面組織更多導賞團,帶領更多的人來到欣賞這個不尋常的公園。
「如果可以再會面,我想在公園相見。」──黃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