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親愛的○,在眼鏡之上再架了一副3D眼鏡,看完《阿凡達》,從虛擬的3D世界回到不免略覺平面的現實世界,有點暈眩,那一刻忽爾覺得,世界早已很灰暗,一切的光都是人工製造的,是這樣的,○,那一刻便覺得,沒有什麼比影像的無限更偉大,也沒有什麼比影像的無限更恐怖;無限的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沒有始也沒有終,那是什麼呢?○,絕對的萬有原來就是絕對的烏有。
「阿凡達」原來就是「阿梵達」,只是一個梵文的兩種漢譯,「凡」與「梵」本是從遠古世界借來的同一個觀念,世人對這個拿來的詞語索性誤讀到底,○,還是想說,「阿凡達」一如「無間道」,在虛擬的影像世界裡,漸漸就轉化成「臥底」的近義詞了。
真的是這樣,○,《阿凡達》教我想起《無間道》,都是以陌生的梵文命名,說一個時間的或空間的、前生的或現世的「臥底」故事。○,還是想說,雖然那只是兩部風格與內容截然不同的電影的名稱,但兩種影像的無限是偉大的︰宇宙無限,知識無限,想像力無限;沒有中心也沒有疆界、沒有約束也沒有禁忌,那是絕對的自由;兩種影像的無限也是恐怖的︰無限的生命帶來無限的「我執」和「我所執」,無限的想像接駁帶來無限的意義,無限的自由帶來無限的虛無。
已故的阿根廷盲詩人、小說家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晚年生活在黑暗的知識世界,他將無限的黑暗和知識編寫成《沙之書》(The Book of Sand),○,是這樣的,一本書無限的黑暗的就像在指間流走的沙,沙的數目就是無窮無限,也許就像「巴別塔圖書館」,那是無限的變亂——無限的偉大與無限的恐怖,由一本書發現另一本,再發現另一本……窮其一生,沒法讀完。○,Avatar也許就是無限偉大的《沙之書》,或無限恐怖的「巴別塔圖書館」。
是這樣的,○,博爾赫斯早就發現了無限——偉大的無限和恐怖的無限,他大概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網絡的電子迷宮,他是個盲人,在他黑暗的知識迷宮裡也有相近的關於「無限」的經驗︰不斷接駁,沒有中心,非線性的意義(和無意義)帶來任何事物,同時也是本來無一物。○,Avatar也許就是無限的萬有和烏有。
是這樣的,○,那是一個悖論︰博爾赫斯總是用有限的篇幅(他的小說大多寫得極簡短)去描述無限,而電子迷宮所構建的hypertext卻以無限的篇幅,製造了形式上的無限,意義倒是有限的。○,從戲院走出來,在暈眩的一刻,忽爾發覺世界早已很灰暗,一切的光都是人工製造的,博爾赫斯的無限是偉大的,而hypertext的無限卻是恐怖的。
「阿凡達」原來就是「阿梵達」,是這樣的,○,要是再沒有原裝正版的「真身」,一切的「化身」,或「臥底」的假身份,到底要追查些什麼呢?是這樣的,○,這世界早已存在無數的Avatar,它既是「梵」也是「凡」,是動漫產品,是類宗教的修煉課程,是另類醫術,是一切的「降世神通」……
○,你說得對,《阿凡達》是一部教人看得不禁暈眩的臥底故事,「阿凡達」或「阿梵達」就是無限的想像與無限的複製,無限的「我執」與無限的「我所執」,無限的意思就是︰沒有「真身」,都是永遠的「化身」,無窮無盡,沒有始也沒有終,那到底是什麼呢?○,從戲院走出來,在暈眩的一刻,只是想說,臥底無處不在,從遠古到當下,那只是一個這樣的普世寓言,絕對的萬有,原來只是絕對的烏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