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書店的店員通常要查電腦,才知道書本的擺放位置。 資料圖片
岑靜雯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語文及翻譯學部導師
《世說新語》記載一個有趣的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農曆7月,天氣又熱又濕,書籍易受潮發霉,故江南人有曬書的習俗。郝隆乃一位博聞強記的讀書人,人家在曬實體的書籍,而他則曬「一肚皮書」,暗示自己滿腹經綸,自負得很呢!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自能出口成文,增加氣質。對於讀書人而言,佯倘書海乃人生美事,遇上心愛的書那種感覺,就像「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的驚喜,逛書店、淘舊書就是閒暇最愛做的事。台灣作家詹宏志乃愛書如命的人,其最新散文集《綠光往事》介紹一些特色書店。當中有6篇以「書店」為題的文章,講述作者最難忘及最喜愛的書店。
店員專業 人情味濃
詹宏志最難忘的書店首推紐約市的「神秘書店」,此乃推理小說讀者心目中的「聖地」,作者在寶山尋寶,印象最深刻的是店員的專業,「店員知識豐富,幾乎都是推理行家,顧客有問必答。在它每月發行的書訊裡,每一位店員都有自己的推薦,也都能寫一小段評論文字。」作者回台灣後每月準時收到越洋的書訊,「它的訊息也讓我與推理小說的封閉世界有着持續的連繫,而店員們的名字每期出現,的確也帶來一種熟稔的錯覺。」篇簡浩如煙海,書評為他先做選擇工夫,店員其實就是「行家」,相比香港書店的店員要查電腦,才知道書本的擺放位置,實在敬佩他們的專業。作者6年後重遊舊地,店員竟記得這個東方顧客,還問「每個月都有按時收到書訊嗎?」那種濃濃的人情味難怪令作者念念不忘。
萍水相逢 眨眼結緣十載
作者最喜歡的書店乃倫敦的「旅行者書店」,作者結識一個「穿着有點像三毛、帶着流浪氣質」的看店小姐莎拉,並拜托她代為留意一直想收購的絕版書,作者回台灣後,莎拉堅守承諾,「書店陸續找到若干我要的書,我也陸續開列了新增的書單,這樣一來一往,不知寒暑,轉眼竟過了十年。十年間,每次收到書店的來信,都讓我對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服務熱忱感到佩服。」在異國萍水相逢,因書結緣,天涯若比鄰。
電子書冷漠 滿足感難比
原來書不只是知識的泉源,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一個愛書人尋獲心頭愛的興奮、特色書店經營者懷着理想的堅持……在法蘭克福書展,有人預言2018年書籍全面被社會淘汰。電子書又快又便宜,輕便易收藏,廣泛流行是大勢所趨;不過,相比在冷冰冰的電子熒幕瀏覽,我還是喜歡在書堆大海流連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