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自然環境也能創造就業。
近年香港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政府日益重視環境保育,由此也帶來新興的就業機會。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環境保育講師李偉展指,近年熱愛參觀濕地公園等大自然景點的市民多了,生態旅遊開始蓬勃發展起來。「近年政府開展了很多環境保育項目,市場愈來愈需求導賞員等工作崗位。不過,生態旅遊並不是拉隊往海洋公園嬉戲,而是利用專業的自然生態地理知識,向市民介紹區內的環境和生態文化。」
李偉展指,很多具本土特色的郊野或自然景點,都開始邁向商品化。「過度的商品化、景點、道路和酒店設施開發,反而會破壞區內環境,威脅從業員的長遠生存環境。」要「長做長有」,從業員必須抱可持續發展態度,保障自己和下一代的利益。「生態導賞並非帶團消費,而是一種教育行為,如讓團友了解雀鳥覓食習性等。」
他表示,2003年沙士襲港期間,開始有人組織生態旅遊,及後更有旅行社開辦旅行團。「要有競爭力,就要專業化,才能與這些『消費團』區別開來。導賞員必須了解地理和動植物的品種和生活習性,這是一個極專門化的行業。」
李偉展表示,香港有很多優美的自然景觀,擁有極大潛力發展生態旅遊。「香港不只有地質公園,還有萬宜水庫的六角形柱石、東坪洲的奇怪石山,而赤洲的紅色石頭也極具特色。而海洋方面,印洲塘等地區適合潛水活動,市民可近距離欣賞海藻和中華白海豚。全港有24個郊野公園,佔本港總地土面積40%。加上交通方便,從業員必定能找到工作地方。」
雖然前景明朗,但要入行還要付出極大努力。「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很高,蝴蝶品種超過200種、蜻蜓有百多種、植物有3,000多種,動植物品種佔了全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有香港獨有的鬥魚和小樹蛙品種。若有興趣入職,必須熟悉上述資訊。」李偉展指,特首去年把環境自然保育列為六大競爭力最強的產業之一,政府環保署、漁農處和郊野公園等都需要大量人才。此外,法律亦要求地盤動工前先進行環境評估,需要生態調查員分析區內動植物分布和發展情況。
「若大家有興趣入行,可考慮把自己裝備成環境教育或保育專業,並多留意本港的環境生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