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誠
浸大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誠表示,香港的創意教學發展較其他國家落後。「目前,很多地方如台灣及芬蘭,早已在課堂普及進行活潑的教學。事實證明,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意慾,又配合市民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創意心態普及化。」市民每天的生活,其實需要很多創意去支援,就算是執屋或買菜的難題,也需要創意頭腦去解決。
將創意設為獨立學科
「我建議,教師可以先透過不同學科進行主題性的創意教學法,當然最希望有關當局設立一個獨立學科去推行創意教育。」他表示,海外很多國家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創意教學的好處,有些研究機構甚至追蹤一班小朋友的成長,研究接受創意教學的小孩成長後的成就,與其他沒有接受有關訓練的小朋友的分別,這些經驗香港可以借鏡。
「曾受訓練的小孩,一般成長後成就較高,有能力和靈活地面對及解決生活難題。」劉誠表示,理論上對孩子的學習接受能力、動機和創意三方面加以引導。「能力,可能是先天的,而學習動機會受情緒和環境而影響,他們遇到有趣的事情才會埋首投入。但創意,對小孩的先天能力要求不高,不論資優與否,就算在任何心情下也可接受訓練。」
能力與創意的矛盾
劉誠又指,社會傳統一直以來只看重孩子的基本能力,創意的重要性被放到最低,能力便成為了孩子學習歷程的主要定義和指標。早前,有亞洲地區提出《創造力白皮書》,表示要提高創意的地位。
「課堂推行創意教學其實不難。例如,芬蘭的數學課堂中要求學生收集不同地方的旗幟,選出哪一張紅色比重最高。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其實老師是透過這些活動,教授他們分數知識。」有關課堂除了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外,還包含了地理常識,令學習趣味和廣闊度大大增加。
「互聯網技術發達,學生回家後的功課,如下載一些不同宗教國家的旗幟設計特色,比較它們的異同。這樣子又認識了當中的宗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