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與香港攜手多元合作新期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3-26]     我要評論

朱蓮芬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主席 香港東匯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

 香港金融是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國際化市場,建議加強內地與香港金融服務業合作,互設金融機構和培訓金融人才。兩地證券界和國際投資者多年來都期待滬、深、港三地證券市場融合打通「一板兩市」甚至「一板三市」把餅做大,更能吸引投資者活躍市場,至於「一國兩制」下的法律和監管在技術上可進一步研究,而人民幣結算的技術只要中央放行,並非不可行。

 過去的一年是充滿艱辛挑戰與機遇很不平凡的一年。中國在這次金融海嘯中,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來救市,在中央政府領導下,全國上下一心,去年並成功把經濟增長達到預期「保八」目標。

 中央政府並及時伸出援手予香港,配合香港特區政府的救市措施,香港經濟逃過災難危機,保持穩定持續發展。香港市民對祖國心存感激,大增對國家的認同感和熱愛。我們深受啟發,認識到香港有強大的祖國作靠山,有信心加強內地與香港合作共同面對挑戰,一定能克服困境,共促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然而,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做「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堅定實踐者,應該發揮香港優勢,為協助內地企業及資金進軍海外「走出去」建立平台,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獻謀獻策作出貢獻。為此,本人建議:

發揮香港優勢 協助國家「走出去」

 (一)正在制定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期盼中央能給予香港機會參與其中,讓香港有機會發揮積極作用,更能配合國家規劃,抓住發展機遇。國務院通過了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有利於珠三角包括香港在內打造成中國未來重要增長極。而籌劃多年的港珠澳大橋興建工程亦已啟動,為跨境工程能順利協調進行,提高效率,建議中央建立由國務院統領的工作部門機制。

 (二)「低碳經濟」是當今全球最關注的,最理想經濟發展模式之一。雖充滿商機,但必須有政府相關政策和資源援手包括科技與人才和資金。對於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中國受到多方制約,面對重重挑戰。「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其國際視野和關係,有利技術轉讓和技術研發。建議中央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並推出優惠政策,制定長遠戰略拓展低碳經濟。鼓勵和支持內地與香港合作,拓展低碳經濟和轉向低碳生活方式。內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合作互惠雙贏,確保中國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三)歡迎中央政府日前再擴大香港銀行的人民幣業務經營範圍,令香港人民幣業務大增致令擴大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和流通量,力促香港成為人民幣境外離岸中心地位。金融海嘯後,中國大大提升國際實力,事實上,不少周邊地區人民幣已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大增認受性和影響力,中國已成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要在國際影響力更上一層樓,人民幣邁向國際化正在加速,對中國而言是歷史發展必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能力成為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具國際視野和金融管理人才和網絡,健全的金融法律、金融體系及管理基礎,加上香港的優勢最具特色是「一國兩制」可成為中國金融的防火牆緩衝帶,可保中國金融安全。不過,香港若要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話,建議中央放寬香港個人每日兌換人民幣二萬元的限額,增加在香港人民幣存量和流通量,放寬政策再增多人民幣投資產品,增多人民幣貿易結算種類最終達致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人民幣全面開放邁向國際化。

加強內地與香港金融服務業合作

 (四)香港金融是一個高度自由開放的國際化市場,嚴謹規管制度和健全法治,資訊披露自由公開化廣獲信任成為受歡迎的融資平台。去年在香港集資額名列全球第一。建議加強內地與香港金融服務業合作,互設金融機構和培訓金融人才。兩地證券界和國際投資者多年來都期待滬、深、港三地證券市場融合打通「一板兩市」甚至「一板三市」把餅做大,更能吸引投資者活躍市場,至於「一國兩制」下的法律和監管在技術上可進一步研究,而人民幣結算的技術只要中央放行,並非不可行。如此一來中國的證券市場將可成為國際之首。

 (五)去年本人曾率領香港女企業家代表團訪問台灣出席「兩岸四地女企業家經濟論壇」。在台灣期間感受到海峽兩岸同胞濃濃骨肉情和對進一步經貿合作的期待。香港企業家在面對「港台關係邁向良好新里程」的今天,香港要重新定位,不再局限於過去中介角色。熱切盼望能積極投入對台經貿和投資合作,共謀發展亦為國家和平統一振興中華而作努力。建議中央鼓勵及放寬香港對台灣構建新合作平台政策,讓港台兩地互惠雙邊合作展開輝煌新篇章。

 (六)目前全球市場及經濟情況雖有明顯改善跡象,但距離全面真正復甦前景仍感模糊不許太樂觀。尤在幅員廣闊的中國,經濟發展不平均,貧富懸殊大。中國不應急於退市,否則一旦風雲再起則前功盡棄。全球各地政府深明房地產業乃當地經濟增長重要支柱。中國若因擔心資產泡沫而會發生新危機,用行政手段全力打壓房地產的話,經濟將再度衰退。中央政府從寬鬆貨幣政策而急剎車改為收緊貨幣信貸政策作出退市措施時,必將對經濟和社會造成震盪,再次陷入危機。建議中央採取微調政策維持市場平穩,確保貨幣仍然寬鬆使經濟平穩發展。在不知不覺中的轉型微調如「輕舟已過萬重山」,回頭已感成功退市而不影響國民信心。中國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國經濟好,香港經濟一定好!

相關新聞
揚清激濁:中央落力挺港 施政應更有效 (2010-03-26) (圖)
冷眼向洋:中鋁力拓合作開發世界級特大鐵礦 (2010-03-26)
雪泥鴻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2010-03-26)
頂天立地:功能組別可進不可退 (2010-03-26)
明辨是非:復建居屋的再探討 (2010-03-26)
一份不可低估的民調 (2010-03-26)
功能組別並非香港獨有 (2010-03-26)
內地與香港攜手多元合作新期待 (2010-03-26)
中美須構建新的貿易結構 (2010-03-26)
釐訂最低工資的兩個原意和一個底線 (2010-03-26)
公民意識待提高 (2010-03-26)
溫總對港五大提示須深入討論 (2010-03-25) (圖)
解惑篇:從香港基本法看三權合作 (2010-03-25)
讀者來信 (2010-03-25)
鳴記於心:逼人民幣升值 美不能利己 (2010-03-25)
西方走廊:美跨國企業成白宮備戰工具 (2010-03-25)
頂天立地:谷歌欠缺道義良心 (2010-03-24)
西座內望:社民連追擊湯家驊一石二鳥 (2010-03-24)
沙塵暴肆虐中國的解讀 (2010-03-24)
中國拒絕「政治的谷歌」 (2010-03-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