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長67公里 耗資61億 引長江濟漢江
【綜合中新社及新華社26日電】中國現代最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26日正式破土動工。在湖北省荊州市龍洲垸,江堤內禮炮齊發,機器轟鳴,而千米之外的長江則波瀾不驚。4年後,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將從這裡分流而出,順着這條67.23公里、林蔭圍繞的人工運河,向北穿越江漢平原腹地,一路奔騰,最終匯入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漢江中下游地區。
「引江濟漢工程的開工建設標誌着南水北調在湖北境內工程已全面啟動,標誌着南水北調工程朝着『南北雙贏』的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在開工儀式上說,「盡早發揮其工程效益,對推進漢江中下游綜合治理開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彌補南水北調所致水量減少
據介紹,該工程的任務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補充因南水北調一期工程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供水範圍為漢江興隆斷面以下的幹流河段和東荊河供水區。結合通航工程建設,還可縮短長江荊州段至漢江潛江段航程600多公里。
引江濟漢工程由引水幹渠、進出口控制工程、河渠交叉、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等建築物及東荊河節制工程組成。引水幹渠採用明渠自流結合泵站抽水的輸水形式。工程設計引水流量為每秒350立方米,最大引水流量為每秒500立方米。多年平均補漢江水量31億立方米,補東荊河水量6億立方米。沿線各類建築物共計107座,工程施工總工期為48個月,靜態總投資61.69億元人民幣。
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專家說,該工程渠道底部寬60米,航道水深5至6米,為限制性三級航道,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這將是中國現代最大的人工運河。在荊州龍洲垸渠首和潛江高石碑渠尾,各建有一個船閘,可保證千噸級雙排單列一頂二駁船隊常年通行。
惠及889萬人口 北煤南運大通道
農業灌溉上,這項工程將在滿足供水範圍內7個城市用水的基礎上,結合閘站改造,可使灌溉保證率提高到80%左右,漢江下游7個人口密集的城區和6個農業灌區將直接受益,惠及645萬畝耕地和889萬人口。
航運方面,這條人工運河將成為連通長江和漢江的「黃金水道」。北方的煤炭通過鐵路運至湖北襄樊後,可通過漢江、引江濟漢航道,轉運至長江沿線地區,成為「北煤南運」的重要能源通道。武漢、襄樊和宜昌三個經濟區域將通過水路聯成一體。
環保專家也認為,引江濟漢工程將緩解調水對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引江濟漢工程對改善漢江下游的水環境狀況、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將起到重要作用,對漢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憂帶來生態災難
另據《瀟湘晨報》26日消息:武漢水利規劃專家易賢命多次發表相關研究文章,認為「引江濟漢」工程的設計方案存在弊端,他呼籲決策者重視「跨流域調水」的經濟、社會、環境面衝擊。
2002年6月,中央明確「引江濟漢」工程由湖北建管,交由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規劃設計,易賢命時任該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主管規劃並參與設計。易說,當時他的主張是,利用現有河網水系資源,考慮擴寬和疏浚原有的「兩沙運河」,建成高等級生態航道。後因為嚴重分歧,他退出項目設計。
易認為,「引江濟漢」全線高渠未思考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水質、適應通航以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將喪失諸多重要的綜合利用功能。易擔心會給項目區帶來生態災難,認為新修高渠是向國家爭取更多的補償投資,以及要求「引江濟漢」工程也加入到南水北調長期的利益分配機制中。「現在的方案是代價最高的方案。」他說,他並不是反對工程上馬,只是認為有更合理的方案。易認為,在長江枯水期部分時段,長江水不能自流到漢江,必須通過大型泵站來維持。而「引江濟漢」工程屬水利基礎設施,本身不能盈利,泵站今後的運行資金如何解決,也是需要擔心的問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