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校園舊照。
浸大學生鞠錦明和小學生李念恩訪問了該校畢業生陳渭泉和李煥女,當中發現很多前輩校園生活的苦與樂。
「五十、六十年代,接受教育的機會非常難得。同學們有緣相聚,關係也很好。」鞠錦明指,陳渭泉是家中長女,本來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她是沒有機會讀書的。「恰巧陳母當年亦沒有機會讀書,她便反對重男輕女的傳統,支持陳入學接受教育。」當然,也要小學具助人精神,只收取合宜的學費,區內教育才得以普及。當年,一個大家庭約有八至十人,大家為了省錢結伴一起生活。由於子女人數多,有些要照顧家人和料理家務,便變相剝奪孩子的讀書機會。陳渭泉透露,當年由深水埗的家居步行往來位於九龍城的小學。當年小學會在晚上為學生補習英文,她因為路途太遠便不能出席。鞠錦明和協助訪問的一班小學生,對她的行徑領和經歷都感到吃驚。「今天香港交通如此發達,真難想像要行路上學。我們訪問時發現,原來當年的背誦教學法相當有效,兩位受訪者至今依然記得課文的部分內容。」
鞠錦明表示,當年學生重視群體生活,除了約同學打波,還會結伴到街邊店買小食。「以往經濟環境差,去沙田郊遊也要儲很多錢,坐的還是蒸氣火車,入隧道前要關窗。」透過發問、分享和反思,一班年輕人和小朋友便對社區和香港歷史加深了認識。今天香港人情如紙薄,但當年的小朋友卻自小懂得互相尊重,希望努力讀好書減省家人的負擔。
兩代學生 傳承刻苦精神
樂善堂小學校友賴灼洲指,當年曾經跟隨學校參與聯校數學比賽,自己便成功取得第一名。「當年,小學學費每堂需二至三元一,但數學比賽第一名獎金便有五元,當年我十分開心,因為可以幫補學費。」訪問他的浸大同學梁達威指,上一代人比他們獨立,更懂得為家人着想。而協助訪問的小學生曾旭如也表示,從這些前輩口中,得悉當年很多學生都很窮,要努力爭取才有機會讀書,自己便很幸運。
「今時今日,學校的資源和教學法已大為不同了。今日我們有設備先進的電腦室,又多小組活動,老師又主動和我們溝通交流。透過古今比較,我便更能了解自己學校的歷史,以及香港今日和過去的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