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社會窮困 讀書非必然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校園舊照。

 浸大學生鞠錦明和小學生李念恩訪問了該校畢業生陳渭泉和李煥女,當中發現很多前輩校園生活的苦與樂。

 「五十、六十年代,接受教育的機會非常難得。同學們有緣相聚,關係也很好。」鞠錦明指,陳渭泉是家中長女,本來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她是沒有機會讀書的。「恰巧陳母當年亦沒有機會讀書,她便反對重男輕女的傳統,支持陳入學接受教育。」當然,也要小學具助人精神,只收取合宜的學費,區內教育才得以普及。當年,一個大家庭約有八至十人,大家為了省錢結伴一起生活。由於子女人數多,有些要照顧家人和料理家務,便變相剝奪孩子的讀書機會。陳渭泉透露,當年由深水埗的家居步行往來位於九龍城的小學。當年小學會在晚上為學生補習英文,她因為路途太遠便不能出席。鞠錦明和協助訪問的一班小學生,對她的行徑領和經歷都感到吃驚。「今天香港交通如此發達,真難想像要行路上學。我們訪問時發現,原來當年的背誦教學法相當有效,兩位受訪者至今依然記得課文的部分內容。」

 鞠錦明表示,當年學生重視群體生活,除了約同學打波,還會結伴到街邊店買小食。「以往經濟環境差,去沙田郊遊也要儲很多錢,坐的還是蒸氣火車,入隧道前要關窗。」透過發問、分享和反思,一班年輕人和小朋友便對社區和香港歷史加深了認識。今天香港人情如紙薄,但當年的小朋友卻自小懂得互相尊重,希望努力讀好書減省家人的負擔。

兩代學生 傳承刻苦精神

 樂善堂小學校友賴灼洲指,當年曾經跟隨學校參與聯校數學比賽,自己便成功取得第一名。「當年,小學學費每堂需二至三元一,但數學比賽第一名獎金便有五元,當年我十分開心,因為可以幫補學費。」訪問他的浸大同學梁達威指,上一代人比他們獨立,更懂得為家人着想。而協助訪問的小學生曾旭如也表示,從這些前輩口中,得悉當年很多學生都很窮,要努力爭取才有機會讀書,自己便很幸運。

 「今時今日,學校的資源和教學法已大為不同了。今日我們有設備先進的電腦室,又多小組活動,老師又主動和我們溝通交流。透過古今比較,我便更能了解自己學校的歷史,以及香港今日和過去的對照。」

相關新聞
社區小史 認真探求 領悟世故人情 (2010-05-03) (圖)
社會窮困 讀書非必然事 (2010-05-03) (圖)
認識社區 大小學生結伴 (2010-05-03) (圖)
跨界合作 提煉社區政策 (2010-05-03) (圖)
校園往事 薪火相傳 (2010-05-03) (圖)
小結: (2010-05-03)
及早計劃美滿人生 (2010-04-26) (圖)
生於北京 未來內地市務精英 (2010-04-26) (圖)
木球隊長 向企業領導邁進 (2010-04-26) (圖)
60後教授 當80後明燈 (2010-04-26) (圖)
倒數排序 從過去展望未來 (2010-04-26)
小結: (2010-04-26)
電影節英國片的啟示 (2010-04-26) (圖)
親身經歷 勝閉門造車 跨文化眼睛看世界 (2010-04-19) (圖)
新文化還靠親身發現 (2010-04-19) (圖)
彼此尊重拓闊視野 (2010-04-19) (圖)
細心觀察文化新發現 (2010-04-19) (圖)
港澳也有文化差異 (2010-04-19) (圖)
小結 (2010-04-19)
青年躍動—大學生實習領航計劃 (2010-04-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