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已舉步向前走,香港政壇的「後政改時代」正式來臨。政壇老友認為,政改方案通過,標誌香港社會政治光譜出現變化契機,由原先長期二元對立的僵局,轉變為多元發展的可能;但轉變當頭,各黨各派能否把握,切實思考自身定位,從而為支持者在議事堂內扮演好「代議士」的角色,進而從根本上推動理性溝通、為港論政的良性政治文化的形成,才是社會對「後政改時代」的核心期待。他認為,對香港這個高度自由、強調多元的社會而言,二元對立絕非幸事,有多元政治力量代表不同政治、社會、利益訴求,才符合社會的核心利益。
反對派政改取態不同 未涉根本理念
「溫和」、「激進」反對派的「分手」是近日政界熱話,但政壇老友坦言,反對派儘管目前看似處於分裂狀態,但遠未形成分裂事實,先別說「互扯貓尾、唱紅白臉」的傳言甚囂塵上,只看今番隔空罵戰及唇槍舌劍,亦只是政改取態不同帶來的一時得失的發洩,根本未涉全面的社會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很基本的一點,所謂溫和反對派,可曾有一時明言放棄『結束一黨專政』的政治目標?」
老友感嘆,反對派的社會基礎本就複雜,現在一部分以「激」作賣點,聲言要以激進方式改變現狀;一部分則以「理性」作招徠,希望迎合溫和民意開拓政黨生存空間;還有一部分「激唔夠激,又空言溫和」,正在夾縫中掙扎求存:「有人說白鴿黨是今番政改一役最大贏家,其實這樣說實在為時過早,也失之片面,尤其白鴿面對陣營的內憂外患,未來發展還要以觀後效。」
理性路線 應在社會民生全面體現
老友說,近年來,香港受困於激進勢力坐大、泛政治化為禍,政府施政效率低下,大部分香港人的不滿鬱積頗深。他們在希望政制向前邁進之餘,更期望政府施政大幅改善,民生經濟走出困局:「他們的基本特徵是:對政府存在不滿,亦有很大期待,但從來不認同激進。」如果在政改中表現出的理性溫和力量能夠「堅持到底」,即溫和反對派能貫徹理性路線,將他們在政制問題上顯示出的尊重憲制、理性溝通的特點,全方位體現在經濟社會民生各方面:「這既關係到理性反對力量本身的發展,亦是香港未來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的需要,更是真理性、假理性的最好檢驗。」
「是其是非其非」 建制派方有影響力
多元政治光譜萌芽之際,政壇老友認為,政黨定位應與社會期許、訴求及取態相對應。建制派代表相當一部分支持落實「一國兩制」,支持特區政府按《基本法》依法施政,希望香港社會在和諧理性的狀態下發展的聲音,面對多元政治的發展,建制派需要思考「我代表甚麼」、「我代表誰」,「我所代表的支持者期望我發揮甚麼作用」,思考如何才是最合乎民意期盼,或許應跳出「全力支持政府」的慣性思維,秉持「是其是、非其非」的宗旨,在社會民生經濟政策上,根據選民意願、支持者的期望與訴求,提出更多兼具批判性與建設性的建議及意見,以求對政府施政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與制衡力。
高人坦言,如果建制派及理性反對兩種政治力量得到很好的發揮,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則在香港追求理性平和的主流民意的基礎上,激進反對派生存空間不會太大:「如果癲民兩黨繼續搞激,勢必搞出禍來,亦只會引起公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