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7日航拍的海上油污情況。 網上圖片
——大連輸油管爆炸後的反思
面對油污洩漏的巨大環境風險,有關部門啟動「大連石油儲備庫輸油管道爆炸事故應急方案」,通過安置圍油欄、放置吸油氈、噴撒吸油劑三種方式消除浮油。但污染海域面積仍不斷擴大。據中國海監船19日13時30分最新監視結果顯示,受污染海域約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約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約為52平方公里。
早在建設初期,為了預防和處理溢油事故、保護新港陸域和水域環境資源,大連港集團已陸續制定了有關應急預案。但大連市安監局副局長孫本強承認,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低、溢油應急處理設施和裝備短缺、缺少專業應急隊伍等因素也制約著應急工作。當地擁有的溢油處理能力無法滿足船舶溢油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的需要,應急能力有待增強。
而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潘建明看來,除了目前常用的「圍油欄、吸油氈、消油劑」三種方式,顯然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完全解決該事故造成的污染。
國家海事系統處理過多起溢油事故的一位人士也表示,這幾種國際通用的溢油處理手法,在溢油量大時,作用十分有限。「只能說,哪個管用就用哪個,最後實在處理不掉,只能依靠海洋自身的自淨修復功能。」
最後誰為污染埋單?
墨西哥灣BP原油洩漏事故的陰影尚未遠去,人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大連新港的洩油事故究竟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多大影響?最後誰來為污染埋單?
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人員楊愛表示,他們到達大連海濱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發現,「事故對於大連灣的海水質量、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產生了很大威脅,並會影響到當地的漁業、旅遊業和附近居民的生活。」
按照國家海水水質標準判斷,大連新港周圍海域屬於較差的第四類海水水質。這次事故更令該海域脆弱的生態系統「雪上加霜」。最明顯的影響,莫過於覆蓋在海面的原油形成隔離空氣的油膜,加劇海洋功能的損害,令海水自身的氧化功能下降。
擺在眼前的困局,是污染痼疾過於深重,中國幾乎所有近海海域的修復能力實際上都不強。而對於那些非生態保護區,污染程度更深、海水質量更差的海域而言,人為修復更是猶如天方夜譚。
「目前,中國還是以經濟損失為標準來衡量海洋污染賠償。」潘建明說,這意味著,海洋的生態價值並未包括在其中。這使得海洋生態損害賠償一直困難重重,為污染長期埋單的始終是普通百姓。(二之二) ■摘自《新世紀》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