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廈村鄧氏秋祭 見新界變遷

2010-08-02
 ■已九十多歲的族長鄧鎮南 ■已九十多歲的族長鄧鎮南

 筆者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舉辦的考察活動,約十時半便到達元朗錦田「友恭堂」。儀式還未開始,已有村民齊集於祠堂內,邊閒談,邊吃點小食。據宗族規定,只限六十歲以上的族中男丁來參與秋祭,但亦有幾十人,頗為熱鬧。部分年過七十而未能到來的村民,亦有親屬為他們作登記,在儀式結束後為他們領取利是錢。祭品方面,除了燒豬燒肉雞外,還有五生五熟、五色果、五色餅和茶飯酒等,都已預先擺放在祖先神位前。

從儀式細節看背後含意

 秋祭開始前,大約十一時四十分,有幾位族中長輩先到祠堂旁的小屋內拜文昌。到中午十二時,所有村民都已換上長衫,正式開始儀式,在主禮的帶領下,族長先上香、進酒,主禮讀祝文,然後族員按輩份輪流上前拜祭,接著領取據說是代替分豬肉的現金,每位可得一百元。各人拜祭後,祠堂亦關上大門片刻,之後再打開門。

 祭祖儀式大約二十分鐘便結束,村民隨即為先前已登記的年過七十村民領取利是錢,之後便是分享燒豬了。其後,我們又走訪了楊侯宮及友善書室。

 在分析祭祖習俗之前,不妨先說「友恭堂」。如前所說,「友恭堂」中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記錄了鄧氏的發展源流,是研究鄧氏歷史的重要文獻,所以用碑文的記載,以及祭祖之所見,嘗試梳理出一些結論來。

 如碑中所記,洪贄及洪惠二人離開錦田,在此開村,是兩房之鼻祖,後人建友恭堂前,二祖已有祠堂,而友恭堂實為遷址重建,當時為籌經費,所以設「祔主入祠配享」。從這裡已可以看到,廈村是從錦田「本族」分裂出來,再聚有兩房之群居,但從配享一事,還可以看到凝合之中也有階級之分——除了從血緣方面來講「有份」,也從現實方面,即自願捐獻來講「有份」。

 秋祭當日,看到一眾鄧氏族人預備,到了約上午十一時四十多分,主祭人叫眾人預備,先去拜文昌,再拜天地及祖先,奏樂,由族長,即已九十多歲的鄧鎮南鞠躬叩頭、上香、酌酒、等主祭人讀祝文,族長再鞠躬叩頭、上香、酌酒、奉饌、奉元寶等,族長拜祭完畢後,再到其他陪祭的族人,即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人,按其輩份排隊拜祭。

從祠堂說到承繼問題

 屬於第二十三代的鄧鎮南表示,他在03年才開始主持祭祖,而其大兒子已六十多歲,所以也可以參加祭祖活動,因為按規定,要到六十歲或以上的男丁才有資格到祖祠參與祭祖活動,以及有份分豬肉(現已改為分錢)。他又指,祠堂可說是他們一族的中心,因為除了祭祖以外,也是男丁開燈地方,換句話說,就是宗族體制的表現,也是執行的地方。

 在新界宗族裡,祖先崇拜的活動十分重要,除了家戶內的祖先神位以外,社區裡亦有祠堂或家祠。家族祭祖是一種傳統,反映出鄉民慎終追遠的觀念,表示對先人的惦念,祭祖之期以立春、清明、重陽、秋分及冬至較為重要,尤以春秋二祭最為重要。

 在新界的宗族村落中,每逢節日,各戶子孫,都來拜祭,而族中亦有特別撥出公有土地作「祖嘗」。在清明、重陽亦有舉行祭祖活動,宗族中六十歲以上的父老也會身穿長袍帶備燒豬果品拜祭祠堂內的祖先。

 另外,立春及冬至,多會在宗祠內祭祖,但亦有在家中神廳舉行。若在宗祠內舉行祭祖,族人都會齊集於祖祠內,拜祭祖先。其儀式為先施放炮竹,繼而奏樂,眾子孫依長幼排立,主祭者就位後;率先叩拜上香、奠酒、獻食、獻幣,主祭者退後,始由子孫上祭,祭畢,當晚在祠內會有宴聚。

 在新界宗族裡,家族祭祖已成為一種傳統,反映出鄉民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下的慎終追遠的觀念,所以祭祖此功能仍然存在。由於宗族內的父老、子孫有的移民,有的搬離新界宗族,因而每當祭祖之期,眾父老、子孫亦未能齊集於宗祠,但祭祖儀式之保留、簡化、取代甚或消失,有其主觀及客觀之原因,包括儀式過於繁雜、子孫日少、不合現代法律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