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小結:認真看待宗族文化問題

2010-08-02
 ■祭檯上的祭品。 ■祭檯上的祭品。

 據文獻記載,新界的鄉村歷來都聚族而居,一些宗族如錦田、屏山的鄧氏、新田文氏、粉嶺彭氏、上水廖氏等在宋元時期已陸續從廣東、江西移居新界開村建業,明清以後遷入的宗族更多,而各村宗族陸續建立宗祠、支祠及家祠,作為團結族人、維繫鄉村秩序的中心,祠堂的規模儘管不一樣,但其凝合族人、延續香火的作用,與全國各地的宗祠並無區別。

 在香港宗族傳統所面臨的,是「外來」文化的挑戰,而現在無論是香港還是中國內地,又都進入全球化發展的軌道,在這樣一個現代化佔絕對強勢的世界潮流下,家族、宗族作為傳統基層的組織系統,作為基層社會的政治共同體,還有沒有存在的空間呢?

 對於城市人來說,宗族文化或許好像古代用語一樣,簡直是歷史文物,但宗族「不過」是同宗的人在一個地方聚在一起,之後才因為歷史、經濟、社會、地理等原因,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制約,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就是這樣而已。至於城市人,由於大環境的不同,很難找個地方讓一群同宗的人住在一起,城市人在如此的環境下成長,才以為宗族是古代的事物。

 嚴瑞源在《新界宗族文化之旅》(2005年)的序中寫:「它(新界中國宗族文化)的演變歷程與香港現代化社會、傳統、政治的發展有密切的互動關係。新界的宗族文化是一個活的歷史。甚麼是歷史?歷史是過去和現代的對話,找到了『對話』的話題,才算是認識歷史,才有價值的意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