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廖氏祭祖 學生也參加

2010-08-02
 ■在鳳溪小學,一眾由村代表、鳳溪學校的學生等組成的廖族省墓隊一同步行回上水圍。 ■在鳳溪小學,一眾由村代表、鳳溪學校的學生等組成的廖族省墓隊一同步行回上水圍。

 筆者也走訪了上水廖氏秋祭,行程是這樣:早上約十時左右到達上水圍,之後走到廖氏的主祠——廖萬石堂參觀,接著再到鳳溪小學,跟一眾由村代表、鳳溪學校的學生等組成的廖族省墓隊一同步行回上水圍,到上水鄉鄉公所,之後再坐車到金錢村旁的墓地,這才是祭祖儀式的正式開始。

細看墓地祭品及儀式

 到了中午十二時半左右,我們到了墓地,但發現早已有人先來準備打點,包括了清理墳墓、擺放香蠟、花卉、祭品,如茶、酒、五生、五果、燒豬、大包等,而其他有份參與人士包括族長、主持、禮生、村代表等紛紛到來,有的已換上長衫,有的到場才更換,按不同職分及輩份站在墓地上,輩份較高的站在祖墳前,參與拜祭的主要是他們,其他族人站在墓地的四周,參觀拜祭的情況,在主要的拜祭活動過後,他們才會上前拜祭。

 另外,有份參加儀式的鳳溪學生代表,以及其他參觀的師生也在墳前集合。儀式開始時,負責統籌祭祠儀式的通贊叫父老穿好長衫,並在祖墳前就位。父老到齊後,通贊要求各位在場人士肅靜,儀式亦正式開始,包括族長上香、叩首、酹酒;宣讀祭文;族長再跪拜;眾父老對祖墳跪拜、叩首,然後站起來;族長會獻香燭、果品、衣紙、酒食、燒豬等給予祖先;其他族人按輩份先後於祖墳前拜祭。

 接著是鳳溪學生代表的祭祖儀式,有一學生代表做司儀,他帶領同學向祖墳鞠躬,以及指示其他同學奏樂、獻花等,其餘同學分別負責獻花、讀祭文等。過程包括:同學在墓前靜默三分鐘;奏樂及唱省墓歌;向祖墳鞠躬;讀祭文;獻花;奏樂及唱省墓歌等。這部分雖然由學生帶領及參與,但進行時同樣嚴肅。整個儀式後,同學便乘車回學校。而根據通告所示,他們到了下午四時半,便一同食聚餐,由於他們沒有跟著去,所以之後的祭祖活動便不再記錄。

 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上水廖氏會祭祀開基祖,即是廖仲傑。廖氏開基祖之墓地位於新界金錢村後的山丘上。因為地形關係,那地方稱為鰲地,又名將軍帽。這墓有三部分,中間為廖仲傑的衣冠塚,左右的陪葬者是廖氏長房七世祖樂得以及三房八世祖培岡。在考察上水圍廖氏祭祖前,我們先到廖氏的主祠——廖萬石堂。廖萬石堂位於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間,建於1751年,距今已超過二百多年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鄉中父老齊集廖萬石堂舉行春祭,春祭後在祠堂外「分豬肉」,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但秋祭便不會。平日則用作議事、飲宴、婚喪喜慶等用途,仍是鄉中社交活動的中心。

軟硬件的有意識傳承

 除了祠堂,鄉公所在這個時代中,更有集合力量——可以到祠堂出席及參與習俗儀式的,傳統上都是男性,尤其是到了某個年齡及在村中具有身份地位。到了今天,鄉公所更能配合祭祖的「與時同步」,因為既有實際用途——提供一個集合廖族省墓隊進行儀式的地方,更有其他特別意義,所有男性及女性村民、廖氏及非廖氏子弟、有興趣的外來人都能去參觀、認識,而且鄉公所擁有一種官方的、行政的形象及功能,可見鄉公所有作為現代祠堂的功效。

 從這些地方及建築物已可以看到一些習俗傳承的地方,或者很多人會覺得祭祖是傳統的事,大家要從「現代」走回「古代」,尤其是對於城市人來說,即使你家中有設置神位,那神位就是全屋中最「傳統」的核心。如果你要去拜山,你會走到老遠,去山上、道觀等,都跟我們身處的「現代」生活分開。但有一點值得留意,上水廖氏祭祖所涉及的地方及建築物,不單有墓地,更有祠堂、學校、鄉公所,當中有新,有舊,但全部都會「參與其中」,沒有疏離的味道。

 跟廈村秋祭不同,廖氏秋祭參與人士更「多樣化」——參與掃墓的廖氏族人:包括族長、村長、鄉紳父老,他們是祭祖的核心,以及主持、參與,而且是受益者,即能「分豬肉及吃聚餐」,但反過來說,也是有責任延續傳統習俗的人;不參與掃墓的廖氏族人:包括廖氏女性,孩子及未夠年長的男性,他們可以參觀及協助,如清理墳墓,以及安排運輸、膳食等;鳳溪學校師生:這包括了廖氏子弟及參與掃墓的非廖氏子弟,前者有責任及資格成為廖族省墓隊的成員,是繼承傳統習俗的主要部分,而非廖氏學生也可以參加,但只能協助奏樂、唱歌等部分,不能成為代表,參加正式的祭祖儀式;上水圍的村民:一些外姓的上水圍村民在廖族省墓隊步行回村時出來觀看,也會到鄉公所看廖族省墓隊奏樂、唱歌等,他們雖然在本鄉人眼中是「外人」,但也是上水鄉的一份子,所以有些人的子女也有可能加入省墓隊奏樂。

 對於廖氏,他們是有意及有系統的延續傳統祭祖習俗,或者很多住在市區的香港人不會有這種觀念,即使家裡有擺放神位拜祖先,也未必覺得真的需要將祭拜祖先這傳統傳下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