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朗天
年前華語影圈吹「三國熱」,何以同是古典名著的《水滸傳》斯人獨憔悴?這並非事實,行內人早獲悉多方人馬有意讓梁山英雄重現銀幕,只是投資龐大,分配108個好漢難以想像,劇本改編更是令人頭大。
提起水滸電影,本地電影發燒友幾乎沒一個不記得張徹的《水滸傳》(1972)和《蕩寇誌》(1975)。姜大衛飾的「浪子」燕青、狄龍飾的武松、陳觀泰的史進……及眾人盤腸大戰的悲情結局,是男性情誼、暴力美學的典範。當過張徹副導,素有承繼其衣缽志業的吳宇森,正是近年首個表示要把水滸重新演繹的名導。
誰最有可能拍水滸電影?很多人幻想過徐克,事實上徐導也曾和廖振博聯合導演過《水滸傳》,不過是舞台劇。要像當年張徹那樣輕裝拍攝,今天已成絕響。陳會毅在1993年拍過《水滸傳之英雄本色》,由梁家輝飾演「豹子頭」林沖、徐錦江做魯智深,甫開始便有一場很有程小東味道的場面:梁家輝與惠天賜高來高去,交手決戰的Establishing Scene,說是糅合徐克和吳宇森風格的嘗試也可。
當然,最大機會成事的仍推劉偉強主催的《水滸傳》系列。計劃曝光三年多,由三部曲到上下集,甚至說簽了舒淇當潘金蓮;坊間不斷臆測梁朝偉和劉德華會做哪個好漢。人人都曉得,要拍水滸電影一定要有節選改編,但要恰到好處不惹惡評實在考工夫。雄心歸雄心,劇本弄不好仍是不能開。三國令人懂權謀,水滸則兩開─道德主義固然批為誨盜,但情義教育也可從中啟發。輕水滸之說站不住腳,開片要回到純感性取向已不可能,要意識形態正確才考起香港改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