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本報記者毛絮薇 攝
【本報駐遼寧記者毛絮薇大連15日電】今天,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參加在大連舉行的「2010中國經濟年會夏季大連論壇」時表示,中國經濟成功挺過了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但因為歐美經濟復甦緩慢,中國不能再依賴出口作為今後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必須盡量利用和發展自己龐大的國內市場。
出口商品國內增加值成份低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間的增長,超過80%來源自有形資本存量的增長,來自於勞動力投入的增長,劉遵義指出,中國經濟要維持長期可持續的高速增長,無論在需求面,或是在供給面,都需要轉變發展方式。第一,需求面需要改變發展方式,從出口帶動轉變為內需帶動。第二,供給面發展方式的改變,要從有形投入主導轉變為技術進步主導。
劉遵義表示,中國出口佔GDP的比例,從1978年的5%開始穩步上升,至2006年達到約40%的最高點,然後下降為2009年的25%左右。數字誇大了出口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因為出口商品在國內增加值的成份是很低的,「每1美元的出口,平均不到30美分為國內增加值。」
建議推行長期固定利率貸款
論壇上,針對內地商業銀行沒有長期固定利率的存款,所以沒有能力提供長期固定利率的房屋貸款,造成依賴貸款購買自住房的用戶負擔房貸不確定因素增加。劉遵義指出,要推行長期固定利率貸款,就需要建立一家國家政策性銀行,例如中國住房貸款銀行,來發行長期固定利率的債券,並利用其收益從商業銀行購買符合規格自由自住房長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
他補充,這種貸款應僅限於自有自住房,同時也應訂有放貸規格,例如房價不超過200萬元,住房面積不超過68平方米等一類標準,用以排除投資者和投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