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鐘和雲的想像與辯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3]     我要評論

葉 輝

 很多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談鐘和雲的想像與辯證——鐘是一個這樣的系統:有規則、有秩序、可以充分預測和計算。雲是另一個系統:變幻無常,是不規則、無秩序、難以預測和計算。其時對這個命題還沒有多少認識。

 有一回,讀牛頓(Isaac Newton)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最深刻的一句,是「我不編造假說」(I do not feign hypotheses)。自牛頓以降,物理被納入牛頓力學體系,「物理決定論」(physical determinism)一直主宰科學思維——只要對系統的初始狀態有精確的認識,便可正確無誤地推論它此後的全部發展。這決定論逐漸形成一個命題:「所有的雲都是鐘」。

 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行星的運動有點像雲,似乎不可預測。但隨著德國天文學先鋒開普勒(Johannes Kepler)的行星運行定律與牛頓力學說得到普遍認同,舉凡行星的運動、下墜的蘋果、射出的炮彈,乃至潮汐的漲落,科學家都相信可精確預測。

 卡爾.波普(Karl Popper)在1965年發表一篇著名的演說,講題是《關於雲和鐘:合理性和人的自由問題研究》(Of Clouds and Clocks:An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Rationality and the Freedom of Man):「雲」象徵人類對自由的渴求,「鐘」象徵人類對理性與確定性的渴求,而人類洽是生存於雲和鐘之間。

 翌年,比利時超現實畫家馬格列特(Ren Magritte)創作了一幅無題畫,畫面是一個飄浮在雲上的鐘,此畫其後也被稱為《雲和鐘》。這幅畫彷彿以藝術形象回應了卡爾.波普的論題。

 卡爾.波普這篇演說正如和應美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皮爾斯(Charles Peirce)的「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皮爾斯儘管承認,世界是按牛頓定律運動的鐘,但他又指出,鐘及其零件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世界不僅受嚴格的牛頓定律支配,同時也受偶然性的規律、統計學的概率支配,此所以世界是一個雲和鐘的連鎖系統,最準確的鐘在其分子結構上,也會顯示出某程度的雲狀。其後有不少論者認為,這是一種「發現的邏輯」。

 「發現的邏輯」倒帶出一個新命題:「所有的鐘都是雲」。

 「所有的鐘都是雲」這一命題,意味著並非所有事物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可以準確無誤地決定,「非決定論」並不是斷言所有(或大多數)事物都不是決定的,只是指出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完全決定的事物。

 由雲和鐘引伸出來的「非決定論」,其實也適用於文學研究。也斯在《李大嬸的袋錶》這篇小說裡所寫的,是一個機構如袋錶般運行,卻帶出另一主題—人性像雲,像飄浮無定的雲一樣難以預測。那是一種雲和鐘的荒謬感。

 陳映真的《雲—華盛頓大樓.第一部》裡,有一篇《雲》,寫的是美資機構裡華人的命運,像時刻變幻的雲那樣不可預測,主題倒是指向鐘一樣的「決定論」:外資企業及其資本霸權的必然本質。

 除了上述兩個巧合得近乎信手拈來的例子以外,雲和鐘的辯證命題,其實有助於我們認識兩者互相滲透、互相發生連鎖關係的世界—就像馬格列特以繪畫回應哲學論題那樣,作家也可以透過觀看和發現,對文學原理作出反省和反證。

相關新聞
希思 孤獨的一生 (圖)
鐵娘子神話 希思宿命 (圖)
只此一人:跳牆瑪利亞 (圖)
試筆:給爸爸──門多薩的信
詩意偶拾:挾持
短載:魚王
詩意偶拾:瘋女,傻子
稿例
百家廊:應把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 (圖)
翠袖乾坤:二十五十
娛視觀:從電影看菲國治安
琴台客聚:鐘和雲的想像與辯證
生活語絲:京津兩半天
一網打盡:停一停 想一想
寫我遊情:敘利亞的第一個晚上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