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香港媒體善於創造極有本地特色的新詞,本地受眾明白接受,大陸內地和台灣人初來乍到,看了似懂非懂,按文索義的話,往往還會鬧笑話。
譬如說:「企跳」,不知就裡的人,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這是「企圖跳樓」的縮稱。最近,媒體又常見「殺校」一詞,如果從傳統字義用法、「殺雞」、「殺牛」般揣測,肯定捉錯用神,「殺校」不是把學校殺了、令它不再存在,而是應從「殺價」的「殺」意推想,主要的意思是減少、調整。
殺校的原因在於學生減少。由於出生率下降,幾年前小學一年級入學人數劇減,小學「殺校」擾攘一輪,果真有些學校停辦。稍為關愛社會的人,都預見幾年後輪到中學一年級收生不足,建議及早未雨綢繆。可惜,事到臨頭,參與討論一干人等的說詞,還是和當年小學「殺校」潮時一樣,了無新意,過去幾年大家是白過了。
主責官員殺聲不絕、教育學者主張小班教學,各執一詞,停留在固有框框內,怎樣解決問題?
對主責官員,「殺校」最簡單;反對一方就以「小班教學」最直截了當,彼此都舒舒服服坐在框框內的辦公室,不必用腦費心。
所謂學生少了,說的是框框內定義的,必須是小學、中學的適齡兒童、少年,也必須是本港的學校。框框之外的學生多的是呢!有沒有考慮再培訓超額教職員,教導新移民本港通識、教導成人學習電腦或其他興趣?
再說,過往兩三個年代,移民海外的華人不少,新一代在當地苦無學習中華文化機會。本港多餘的師資,可否充任先鋒,到海外弘揚炎黃文化?
當然,老師們並非說轉型就可以轉,打通各地政府也不輕易,更難掌握的,是資源問題,每一方面都費煞周章。不要問我如何推行,有辦法的話,我就去當局長。十多二十萬元高薪厚祿,不應該只是應付幾個立法會議員便交了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