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 龍
據悉,曾為趙本山編寫小品的編劇張超,已於今年七月中旬因心臟病發病逝北京。張與趙是識於微時的拍檔,從八十年代鐵嶺縣劇團的《一加一等於幾》,到後來趙本山成名作《相親》,都是出自張超之手的劇本,張加上崔凱、喬傑,號稱趙本山的「三駕馬車」。
所謂小品,類似港式趣劇,通常見於大型綜合節目如春晚等,在內地可謂方興未艾,趙本山等好幾個大腕便以小品稱王,表演事業如日中天。但很可惜,近年在本港電視幾已絕跡,有的亦是已經變種的了。說起來,可能有段時期港式趣劇水平參差,以致「趣劇」二字成為部分觀眾規避惟恐不及的話題,以免被人小覷觀賞品味水平。
其實,正確名稱應為短劇Sketch,而且在本港電視也有過輝煌一頁,只是日久師老兵疲、水準低落,再加上近年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終於可能從此在港消失,本地觀眾要看,就只有看內地的小品了。然而,像掃街茂、上海婆、肥盧手記、蝦仔爹哋……這些短劇,是否仍能勾起閣下些少記憶?又如莊文清、吳麗珠的「任白」,廖偉雄、盧海鵬的「撻成一塊」相信大家仍有些模糊印象吧?
無論小品或短劇,除了幕前的演員,幕後編劇人才也很重要,即如趙本山也得依靠張超的劇本。以前,本港電視業界擅寫短劇的高手很多,除蔡和平時代便從電影轉到電視的胡美屏,諸如吳雨、陳翹英、王晶、李瑜、黎彼得等皆為表表者。後來還有很多年輕高手如彭濟材、梁建璋、黎文卓等接棒,但再下去竟有點後繼無人,殊為可惜。
一家成功的電視台,其新聞、劇集、綜藝節目也是「三駕馬車」,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