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日本在中國釣魚島海域碰撞中國漁船,還扣船捕人,扣留了中國船長十天後又以所謂的法律為掩飾拒不放人。儘管日本挑起事端,出手抓人,使用了強硬手段,但至今中國還是通過外交層面與之交涉,這種交涉隨日本的蠻不講理而不斷升級,但中國還是相當克制,沒有如日本般採以強硬的極端措施,主要是希望通過軟實力較量、影響,使得日本可以迷途知返,別再將事態擴大。但中國堅持有理有利有節,軟實力出招,還要不斷提升硬功夫。
撞船事件發生後,無論是中國不斷升級的傳召日本駐華大使,還是中方暫停中日省部級以上交往,中止了雙方有關增加航班、擴大中日航權事宜的接觸,推遲了中日煤炭綜合會議等,中國公民赴日旅遊規模也已經受到嚴重影響。外交部甚至警告:若日方不放人,中方將採取強烈反制措施。至今,中國還是在以軟實力出招,不主動擴大事態。
以軟實力出招 避免擴大事端
逾30年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顯示出國家的「硬實力」得到長足提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繼續保持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和發展,並將其提升到戰略地位的高度。以硬實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和日本一決高下,但北京至今還不願意擴大事態,仍堅持以「口誅筆伐」的外交強硬態度要求日本放人。還是希望採以軟姿態壓迫日本的策略,盡量做到仁至義盡。因為大家都知道,到了比拚硬實力時,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軟實力」(soft power),指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軟實力」這一概念是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在《誰與爭鋒》一書中最早提出的。書中闡述「美國不僅是軍事和經濟上首屈一指的強國,而且在第三個層面上,即在『軟實力』上也無人與之匹敵。」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
具體而言,根據約瑟夫.奈的說法,軟實力「是一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同化力與規範力。」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
打好民意牌 發展軟硬實力
由此可見,軟實力的提升對於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會產生倍增的效應。西方國家均將提升國家軟實力作為國家對外的重要戰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軍事等實力持續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地位日增。中國政府也開始從政府治理的層面推進軟實力的建設。近年來,取得改革開放成果的中國,發展軟實力正得到北京高層的支持。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006年11月在全國文代會、作代會上發表講話,稱「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胡錦濤200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有利於增強我國的軟實力」。用提升軟實力處理國際事務,是中國建立國際形象,解決爭端的外交追尋。
在處理釣魚島事件中,面對日本的蠻橫,中國還有不少彰顯軟實力的牌可以打,民意同樣是軟實力。為捍衛主權,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民間漁船編隊在釣魚島海域聲勢浩大宣示主權的事例。中國派出大批漁船到釣魚島海域與日本艦船對峙,最後逼得日本作某些退讓。
一九七八年日本右翼團體在政府默許下,要於釣魚台修建直升機場,四月間中國自舟山群島派出二百多艘武裝漁船到有關海域宣示主權,向日本當局舉出「釣魚島屬於中國」的牌子,雙方船隻形成對峙。當年,民間保釣力量最後促使日本放棄建機場計劃。事後,日本右派在北小島上立一燈塔,並要求日本官方承認,也遭日本政府拒絕了。中國派出大規模漁船在釣魚島海域宣示主權後,起到了實質的震懾作用。在可控的情況下,面對日本政府的一錯再錯,打好民意牌,同樣是軟實力出招。不過,中國發展軟實力建設尚屬起步階段,還需要不斷提升硬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