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Tony Elliott 誰在主宰我們的休閒生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梁小島

 向互聯網的積極轉型,與智能手機的深度合作,開設主題咖啡館,儘管休閒類城市指南雜誌《Time Out》的商業版圖已擴張至全球24個國家的36個城市,其創辦人、今年63歲的Tony Elliott卻非常清楚帝國的邊界何在。

 除了清晰的定位,還有他對簡報式資訊的生命力的深信不疑,我們的休閒生活,歸根結底,只是越來越深的依賴著某些指南或導引。這從《Time Out》自1968年在英國倫敦誕生至今,絲毫未變。

要不是因為受邀出席英國文化協會舉辦的《智慧課堂》,Tony Elliott大概難得親身跑來中國,與當地的粉絲會面:《Time Out》的中國版編輯、時尚媒體創辦人、市場營銷專業人士等。他不是那種事事親力親為的老闆,自稱連每期雜誌出版前的封面都不會過問,這方面與雜誌的經營模式有關:絕大部分採取授權模式,直接依賴當地出版商的經營;可是他卻需要定期飛去地球另一邊的美國「視察」工作。自從1995年《Time Out》成功進軍紐約並被視為其發展階段的里程碑後,10多年後的今天,北美仍然是他覺得最有潛力的市場,現在還擴展到一些拉美國家。

曾經年少時

 與之相比,2008年後才分別有了《Time Out》的香港、北京和上海版,他似乎對亞洲,特別是中國有著不無謹慎的考量。「北京和上海定居的外國人數量大,這是雜誌英文版發行的前提,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放棄雜誌在本地的影響力,但如果選擇其他城市,比如廣州,也許效果也很好,但恐怕他們最終只會做中文版。」

 Tony Elliott穿著藍色碎花襯衫,長及耳鬢的灰髮,以及保持較好的身型都讓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上許多,甚至有人私下說他與The Beatles的成員之一Paul McCartney有幾分神似。此說法不是沒有根據,幾乎與甲殼蟲樂隊先後發跡於英國的Tony Elliott,在《Time Out》創辦之初,一直富有強烈的先鋒文化色彩。雜誌取名「Time Out」,是他對當時休閒雜誌的一點小嘲諷,「那時所有人都在爭奪『最潮』話題的話語權,我和搭檔就想,那我們自稱『過時』好了。」

 可是,這位「過時」雜誌的主創當年可與The Beatles成員過從甚密,採訪過風頭正盛的當代藝術家小野洋子,仿造美國波普藝術家Andy Warhol的拼貼畫風格作封面,向老友致敬。各種獨立樂隊、實驗電影、偏鋒的畫廊和劇場舉辦的各種最新活動訊息,都能被他第一時間網羅其中,更大膽觸及同性戀群體。到80年代初期,雜誌在倫敦本地的發行量,已超過8萬多本。

媒體多面手

 如果他只是一位純粹的文藝青年,日後的出版帝國早就是黃粱一夢了。他的經驗,充分詮釋了什麼叫「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除了每周一期的城市休閒文化生活指南,80年代初,他開始豐富《Time Out》的帝國領域,推出書籍《飲食指南》,正式開啟了與周刊雜誌一起發展的新業務。之後,針對各大城市推出的旅遊指南成為其品牌的主打產品。他一直覺得自己無論和老牌的飲食指南米芝蓮,還是與後起之秀如Lonely Planet等旅行指南相比,都各有所長。

 「首先我們的目標讀者非常廣泛,並不特別針對某個年齡層,去酒吧、去電影院、去餐廳吃飯的,可能是任何一個人某。其次,是盡可能全面的提供一切休閒資訊。」他說,「至於米芝蓮,他們依靠的是出色的公關團隊。」

 1995年他開始涉及互聯網,03年曾推出短暫的收費版本,但效果卻不理想。後來他想通了,要實現雜誌向互聯網的進一步轉型,必須是內容免費,「我們不過為人們提供生活娛樂的各種信息,比如哪裡吃飯,哪裡買票,哪裡消遣,對使用這些信息的人們設置門檻,會讓人貽笑大方。」

 但新媒體的出現,對他來說,打擊不容迴避,不過他顯得非常積極。一方面他不斷的通過擴張《Time Out》版圖、建立城市版本的方式,維護其品牌價值,另一方面,與新媒體如iPhone及iPad的主動合作,將利於擴大其發行的空間。「網上的另一個商機,是利用用戶的評論資源建立我們的數據庫。通常用家的觀點比較客觀和精準,這對提高我們對資訊的發布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雜誌實體化也是部分出版人的路數,比如以雜誌品牌為主題的咖啡店,《Time Out》目前只在東京有一家,可他更多是玩票的心態。還有人建議他弄一個Time Out電影院,他拿出了規矩商人的職業操守:「我們絕不會踩界。我們只提供資訊和選擇,這是早已定好的遊戲規則。我們也絕不會開餐廳,只要有一個食客照顧不周,餐廳就完蛋。」「但我始終相信,一份好的資訊指南永遠不會過時,越是資訊爆炸的年代,越需要有人幫你歸類和選擇。」

 所以,有人批評《Time Out》,說它越來越失掉創刊的另類和個性,棱角全無。作為一手養大雜誌的Tony Elliott也坦然承認,「可我也要因應時代的潮流而生存,不是麼?」他出生自英國中產,講話盡量保持友善和低調,甚至會給聽者一個幻覺,你怎麼也感覺不到,坐在你面前的人,正在主宰我們的休閒生活。

相關新聞
Tony Elliott 誰在主宰我們的休閒生活 (2010-09-29) (圖)
《Time Out》 簡介: (2010-09-29) (圖)
對話Tony Elliott: (2010-09-29)
微語錄 (2010-09-29)
吳曉波〈財經作家〉: (2010-09-29)
加藤嘉一〈中日關係研究員〉: (2010-09-29)
如琢如磨 大寫神州 (2010-09-29) (圖)
蔡明亮 拍電影隨遇而安 (2010-09-22) (圖)
與蔡明亮對談 (2010-09-22) (圖)
蔡明亮簡介: (2010-09-22) (圖)
微語錄 (2010-09-22)
王麗儀穿梭時尚帝國中 (2010-09-15) (圖)
微語錄 (2010-09-15)
汪建熙 玩「票」的金融家 (2010-09-15) (圖)
閻惠昌 打造中國民樂的傳奇 (2010-09-08) (圖)
對話閻惠昌: (2010-09-08) (圖)
閻惠昌簡歷: (2010-09-08) (圖)
微語錄 (2010-09-08)
郝明義 中年危機 (2010-09-01) (圖)
微語錄 (2010-09-0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