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甚麼時候眼淚被視為軟弱和老套?我的經驗是二次世戰以後的事,特別是關於眼淚的再表現。
小時候的香港粵語片,可能因為觀看的人大都離鄉別井、顛沛流離,心裡頭最想跟同路和同船的人同聲一哭。於是,大量生產眼淚的場面在戲曲片、文藝片,甚至武俠片裡湧現。我的童年便是在芳艷芬、鳳凰女的特寫淚鏡頭下成長。一首首長達十分鐘的粵曲,女主角邊唱邊流淚,總伴著淚水把它唱完。芳艷芬的淚水如珍珠,最大顆最動人,您最好相信那是真的。鳳凰女的苦情戲最夠感染力,人世真慘,到了山窮水盡,看誰來憐憫。
因此,一眾友人相聚的時候,數記憶中能全首背唱完成的歌,即麥炳榮的「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
眼淚自然有它的社會史。未幾,我們都把眼淚收斂,咬緊牙關,轉而唱許冠傑的歌了,也在他的情歌中微笑。不知道為甚麼會吝嗇起淚水來,覺得那是不輕流的事,一流便洩氣了,露了真身。因此,歌詞儘管脆弱不堪,邊唱還是邊把眼淚倒流,誰個流淚便上報。
不知道是否到了韓流襲港眼淚才開始解禁。動人的淚水,在渾身解數中落下,但那還是會因為真情而分等級,不像港片,照單全收。近日網上點擊甚頻的珍珠音樂錄影,乃林一峰自作自唱的「Just a little longer」。鏡頭一直大特寫歌者的素顏;不知道他穿的是甚麼,只是看著他隨著歌的內容,傾訴他對一段情感的極度留戀。逐漸地,情到濃時,眼淚來了,但奇異地沒有掉下來,就留在眼眶裡,晶瑩得像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