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關於少數民族文化保育的幾點思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侗族老人仍然運用樹皮造紙。圖中的婆婆把濕水的樹皮敲爛,稱為「打漿」。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馮志弘

 2008年開始,我每年都負責帶同學到貴州東南部考察,藉此了解今天中國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況。其中,關注得最多的,是黔東南的黎平縣地捫侗族。考察期間,許多同學都關心少數民族的文化保育問題,雖然如此,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往往糾纏不清,莫衷一是。原因呢,我只提出兩個經典大問題:

 為甚麼要保育(Why)?

 保育甚麼(What)?

 我的本行是文學、思想、宗教,沒有受過專門的文化保育訓練,自然是不敢班門弄斧的。但幾年間和同學討論,積累了一些看法,於是想,是否能夠歸納出一些觀點,作為外行人的想法,給專家參考呢?想著這也許能夠代表不少同學的心聲,因此也厚著臉皮,把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了。

保存、封存、還是保育?

 有一年的交流晚會,侗族小孩和香港同學以歌會友。香港青年人不懂侗歌,只會唱粵語流行曲,這不打緊,大家都歡天喜地唱起歌來。席間,有同學問我:「是否不應該唱流行曲呢?這會不會『污染』了他們的原生態音樂?」

 我對他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剛才那位當地老師的電話鈴聲是甚麼歌曲呢?是的,是陳奕迅的《明年今日》。」

 我想說的是,因為不想影響侗族文化,而刻意不讓他們接觸外來文化,是否可行?又是否應該呢?這條界線如何釐定?我們是否根本不應該到地捫去?

 更嚴重的,保育是否意味避免村民和異文化接觸?但這會不會「變相地」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尤其是,當小朋友在鄉村小學畢業後,要升學,往往要到縣中學讀書。

 到縣城,不可能不接觸「外來」文化,不可能不受衝擊。那麼不該讓他們離開嗎?這會不會剝奪了他們接受教育或資訊的機會?

 好的,不到縣城去,在家就只會接觸本族文化嗎?那電視呢?電視的資訊比我們這些「外來人」的探訪的影響大得多吧,那麼電視也不給看嗎?保留文化,是否遙遠地觀察著一個族群自生自滅─連文化交流都不可以,這是否我們希望追求的?

 其實,「保」和「育」,本身已經有發展(育)的意思。要發展,接觸無可避免。我們有時候是否只把焦點放在前者,而遺忘後者了?就我看來,保育並不是單純地把少數文化「隔」開,這個方法十分被動;相反,主動的方法,應該是建立他們對本族文化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面對外來文化挑戰時,能夠站得住腳,因著祖先的尊嚴,昂揚地把文化傳承下去。

 話雖如此,這說來輕易,如何能夠做到?

搞衛生、保命、還是保育?

 跟隨小朋友滿山跑,大概是香港青年在地捫最快樂的時光。地捫侗族的孩子精力充沛,膽識驚人。有一個孩子,站在幾米高的橋上,脫光衣服,隨便一跳就躍入河中。我們自然沒有這個膽量,但和孩子玩耍,放下工作學業壓力,尤其是大汗淋漓的時候,喝一口山泉水,真是其樂無窮。

 「且慢!還沒消毒!」──

 這是假設的句子,當時沒有人會這樣「無知」地喊叫。雖然如此,我想說,水真的還沒消毒。

 消毒重要嗎?這得看你向誰提問。如果你問醫生,或者他可以隨便向你說出幾十種山水中病菌的名稱,問我呢?我小時候遠足,也喝溪水,現在還死不了,於是我認為消毒不很重要。當然,問題是,如果一些文化傳統和醫學常識相違背,怎麼辦?

 有同學說:這簡單了,取長補短就是。我說:談何容易?如果一種核心的文化思想和這些有違醫學常識的風俗緊密黏附在一起,如何處理?有些民族的煮食方法今天看來很不衛生,但其中製作竅門正是他們的文化特徵,怎麼辦?又好像剛才那個「跳橋」的男孩,行為十分「危險」。但是,如果一個民族主張通過「跳橋」,甚至傷害自己來鍛煉孩子的膽量;那麼,是基於文化保育的理念,尊重他們的習俗呢?還是基於安全原因禁止他們,哪怕是從根本傷害他們的文化?

 安全重要還是文化重要?─這個問題很大。可是,問得合理嗎?要不,還有甚麼理解的可能?

教育、思想教育、還是保育?

 世上有絕對真理嗎?─這個問題更大,卻並非無關宏旨。事實上,如果絕對真理(或標準)確實存在,而我們又有理由把這個真理或標準推廣出去,那麼,基於良好動機和掌握真理,我們就有理由改換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一切「落後」或「錯誤」的文化。

 這個問題並非遙不可及。最突出的例子有兩個:一是普及教育、二是思想教育。

 普及教育意味著相對統一的教材和評核標準,好像適用於全國的教育理念、範文、作為學子榜樣的楷模人物、高考的標準答案,等等。

 少數民族的同學到縣城甚至穿州過省讀書以後,家庭教育的因素減弱,老師講授如此,教材的標準也無可置疑(起碼在考試答題時如此),如果自己的民族觀念和教材的講法有衝突,怎麼辦?誰來判斷孰是孰非?

 思想教育,特別是無神論教育也是這樣。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傳說和神明系統,好像侗族的神明叫「薩」、瑤族的祖先是「盤瓠」。可是,按官方的說法,「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反杜林論》)就這個意義來說,思想教育必然意味破除迷信傳統,儘管這個過程有非常複雜的現實考慮,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理念的總歸仍然是否定神明的真實。這個教育理念對少數民族信仰難免造成衝擊。

 另一方面,站在有神論來說,例如天主教要向少數民族傳揚信仰,按「不可拜別的神」的教義,天主教徒當然不可以拜民族神明(猶太人除外)。那麼,一個少數民族的天主教徒當然要放棄他的民族信仰,這會不會使他的民族文化殘缺不全?

 要不,換個方法,叫天主教不要向少數民族傳教可以嗎?撇除法律因素和政治環境不說,純粹從天主教觀點出發:不可以。因為「傳福音」是天主教的教義。教義問題,一步都不能退。

結語

 於是,問題又回到原點。為甚麼要保育(Why)?保育甚麼(What)?無論是哪一個問題,都牽涉標準──「保育有價值的、改變不好的」,誰來作這個判斷?政府官員嗎?專家學者?民族自決?一些洞悉「真理」的訪客?你和我?

 問題還有許多,愈問愈昏。

 但提問總是好事。因為不住問,我們就更關注「文化」這回事,於是,「文化」之於我們,就有了意義──且不管它對錯。

相關新聞
大城小事 人生大事 盡在新語中 (圖)
「可持續設計」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圖)
「深層次問題」 直接回應生死大事 (圖)
「反思城市」不再犯無知錯誤 (圖)
歷史與空間:關於少數民族文化保育的幾點思考 (圖)
亦有可聞:「一舸逐鴟夷」之謎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圖)
文訊:詩人作家也斯獲獎 編寫趣味香港故事
文訊:「灣仔書展─閱讀在修頓」開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