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最媚俗,最容易被人用來「消費」的話題,無過於權、財、色三樣,其中又以色字為最「大眾化」,所以歷來許多人也都喜歡拿美女說事的。於是作為名列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被人越說越成了一個撲朔迷離的謎團,甚至宋人張邦基在《墨莊漫錄》裡,提出了是否有兩個西施的疑問。
照他的說法是:「《左氏傳》越之滅吳,在魯哀公二十二年」,而孟子見過梁惠王,他認為:「自魯哀公之二十二年,至梁惠王之元年一百四年。」不過他的這種演算法是錯誤的,事實上不管是孟子、莊子,還是慎到、墨子、韓非子、宋玉、淳於髡等人都晚於越滅吳而生。只有一個管仲早於之前近二百年,他在《管子.小稱篇》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怒起於面,不能以為可好。」《吳越春秋》則說:「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與宋之問的:「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國微不自寵,獻作吳宮娃。」的西施為浣紗女之說不同。而如果說是兩個絕色美女都出自苧蘿山的賣柴之女,不免偶然性太高了一點,所以很多人認為「西施」和「毛嬙」一樣,僅僅是美女的代稱,越王找到的「西施」本名就是鄭旦。而很多人所說的「西施」,也並不一定就是那個西施。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個青銅器,上面有「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十二個字銘文,有人就猜測:它可能就是夫差為西施而鑄,但還是無法知道這個女子的真實名字。
《管子》中雖然被人夾雜進了一些內容,但沒有證明說:這句有關西施的話就是被夾雜進去的。至於晉人王嘉《拾遺記》中所說:「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即西施、鄭旦之別名),以貢於吳。吳處以椒華之房」;唐人陸廣微的《吳地記》裡說:「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之類的小說家言,是不必理會的,唯獨《越絕書》說:「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的說法,令人存疑。但墨子說過:「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與《吳越春秋》的說法也相符。墨子生於西元前四六八年,離越滅吳的西元前四七三年才幾年而已,所以說西施的歸宿是被沉了江,應該是最可信的。
杜牧有感於先為李錡妻,後又有寵於唐憲宗的金陵女子杜秋娘,晚年「窮且老」,寫了《杜秋娘》長詩以表同情。其中有句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於是引發了不同的解讀。但我們知道西施是離國去吳的,所以為「下」,所謂「南船北馬」,吳越的交通工具是船,所以下姑蘇用「舸」,而等待她的卻是:「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的那個令她先浮後沉的鴟夷!和同樣是於國有功和伍子胥之歸宿相同!漢揚雄的《酒箴》說:「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鴟夷和滑稽分別是盛酒皮囊和酒掣子。這對范蠡來說,都是沉痛的教訓,所以他就自號為「鴟夷子皮」了。所以「逐鴟夷」,指的是將西施沉江而殉蒙冤的忠臣伍子胥,從而使她完成了最後的使命。況且,開過的花,與雜草沒有太大差別,此時僅僅是美女的西施,和杜秋娘一樣,也已經人老珠黃了,難道她還能,或者還有必要那麼浪漫地去追范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