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憑弔「宣武」與「崇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胡同廢墟。 網上圖片

陳曉鳳

 忙碌的日子中,突然聽到,宣武區與崇文區,將從北京地圖上消失了。先是一驚,繼而茫然若失。

 提起老北京城,就想起那由中軸線出發的方方正正的佈局,精華部分就是東、西城以及宣武、崇文四個老城區,典型的胡同區都集中在這四個區。說實話,相比東城、西城而言,宣武、崇文所包含的老北京元素更濃,因為那兒是北京土著百姓的主要聚集地。說天橋的把式,一下就想到了南城的宣武區。

 宣武區、崇文區以「宣武」與「崇文」兩座城門命名。先是宣武門、崇文門拆了,繼而是城門內的胡同一條條消失。如今,「宣武」、「崇文」這兩個包含豐富歷史內涵的區名,也被「拆」除了。關於老北京的記憶,將隨著地名的消失更加淡化。有人開玩笑說,決定取消宣武與崇文區的那位,一定不是老北京人。

 老北京的歷史,是與地名緊密相聯的。東城、西城與崇文、宣武區,雖然只隔著一條二環路,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人文、地理特色。所謂東貴西富就是特色之一。北京地名的人文特色源於城市歷史。胡同名字的來歷,也都有與街區相關的典故。比如東城區,明清時期有很多高官的官邸和私宅,內務部街、外交部街等胡同名稱就是由此而來。西城區有條祖家街,因為那兒曾有明代大將祖大壽的宅院。崇文區的花市大街起於明代。當時那兒聚集著大批做鮮花、假花生意的商人,賺了錢的就在花市建宅院,形成花市胡同區。

 老四區的建築特色也各有不同。比如,以精緻玲瓏為特點的花市胡同區,與不遠處東城胡同的四平八穩有明顯的風格差異。東城、西城區的胡同建築特色,都是方方正正的東西南北走向,胡同也比較寬敞,有的胡同寬如一條小街,如豐盛胡同。東城、西城的四合院多數也比較氣派寬敞,幾進的大院落不少,因為皇親國戚多住在東西城皇城根附近。相比之下,崇文、宣武區的胡同就比較狹窄,走向也沒有那麼規矩,很多就依地勢而建,走向是斜的。宣武區就有名為「上斜街」和「下斜街」的胡同。崇文區與宣武區的四合院也規模也比較窄小,很多就是一進。崇文、宣武區很多人家的祖先都是外地來北京謀生的小生意人,多年省吃儉用才置下了小小的房產,而東城、西城很多四合院的歷史產權人都是達官貴人。

 對北京土著來說,地名是家鄉情結血肉相聯的一部分。在他們心裡,不能把崇文的故事搬到東城,也不能把宣武的故事搬到西城。就是對我這樣的二代北京人,對北京也有著故鄉的深情,總希望依靠地名沉澱下點滴城市記憶。想到未來只剩下東、西二城的單調稱謂,鄉情就被掏空了一半。

 小時家住西便門。西便門邊的護城河便是宣武區與西城區的界限。西便門裡是曲裡拐彎的小胡同,聚集著老北京下層百姓。每天,我都「跨區」去有百年歷史的西便門小學上學,常遇見進城的駱駝隊;高高的駝峰映襯著灰色的城牆,帶來了遙遠的蒼涼。每到歲尾,我都踏著雪,穿過窄窄的西便門大街,去宣武區廣安門的小店,用不多的零花錢,買一摞便宜、漂亮的賀卡。雪中的點點燈光,給西便門裡細小破舊的胡同染上了家的溫馨,那是屬於宣武區的溫馨,平實而市俗的。西便門裡的母親,給孩子的都是實在的幸福:一碗肥肥的燉肉,一件手縫的新棉襖;過了河,西城區那些在機關上班的母親,年夜飯經常也從單位食堂裡打。

 西便門外是機關宿舍大院的聚集地,廣播電視局、鐵道部、國務院宿舍等機關的宿舍區都分佈於此地。那時河兩邊的孩子口音都不一樣:便門裡說的是帶捲舌音的老北京話,便門外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幾十年後,護城河沒有了,西便門裡的破舊胡同都變成了嶄新的高樓大廈,西便門外的街景卻幾乎沒有變,還停留在50年代。但宣武區、西城區那條無形的地理坐標,依然在一代人的心裡。一說中醫研究院,本能的反應就是:它在宣武區,在西便門裡。似乎只有那個充滿老北京口音的街區,才是中醫研究院最妥貼的安家之處。西便門、天寧寺、白雲觀,這些景觀,也只能在宣武區,才讓人踏實。

 結婚後住東城區,向南三站地,就是崇文區。那時騎車去朝陽區上班,每天都要由北向南路過崇文區。一騎過二環路,就由東城進入了崇文,從明亮壯闊的街區,轉入了陰涼而細窄的胡同。花市胡同區是崇文區最北端,由此發散到了方圓幾里地。騎車經過那些光溜溜、細窄的青色石板路,兩邊是精雕細刻的磚花街門,枯黃的敗草在門楣上隨風飄動,老人孩子坐在門前閒聊玩耍。

 他們濃濃的兒化音,經營小小院落的精心,都顯得出比東城人過日子的心更盛。這裡的散淡,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我愛在細碎的日子裡穿行,愛那種身為微塵的感覺。

 東城大雜院的居民,多不是房主是租戶,因達官貴人的宅子解放時就歸公了,崇文區的胡同裡卻深藏著不少私房主。經歷了京租、文革、城改,依然癡心想完整地收回自家小小院落的產權,期望後代能關起門來,在自家院裡大槐樹下喝茶。可惜花市胡同區已拆得蕩然無存,保存下來的,只有鮮魚口等少數胡同。那兒的租房戶盼望拆遷來改善生活,私房主卻依然在為捍衛房產奮爭到生命最後一息。在眾多變更的建築中,崇文區菜市場、天壇公園、龍潭湖公園,都成為崇文區的坐標。一想像這些地名都將被冠以「東城」的標籤,感覺就像是它們被從一個精緻的老窩裡,拋到浩渺的大千世界中。

 口音、建築、居民特色、街區歷史,這些組成了多元的城市。地名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豐富的地名,蘊藏著城市的記憶,也讓城市更精緻。 城市地名的去留,是側重提高行政與經濟效率,還是側重保留城市的文化特色?角度不同答案不同。依我看來,北京老城區人口的減少,不應成為削減地名的原因。 硬、軟件這麼一路拆遷下來,北京的文化競爭力,恐怕難敵歐洲那些幾百年少變化的小城市。行政方便了,城市的味道卻沒有了。

 對地名的款款深情,有人感覺是吃飽了撐的。然而,有心情珍愛「無用」的東西,人生才可愛。新北京人不在乎地名的改變,而在懷舊的老北京人心裡,卻在憑弔消失的「宣武」與「崇文」。

相關新聞
百家廊:憑弔「宣武」與「崇文」 (2010-10-18) (圖)
翠袖乾坤:激素失調易抑鬱 (2010-10-18)
跳出框框:藍色多瑙河 (2010-10-18)
琴台客聚:我愛美麗的她 (2010-10-18)
杜亦有道:世態日新 (2010-10-18)
思旋天地:「民心我心」 (2010-10-18)
網人網事不得不說的小月月 (2010-10-18) (圖)
百家廊:80後夫妻為何不敢生孩子 (2010-10-15) (圖)
翠袖乾坤:「非常搞作」 (2010-10-15)
娛視觀:剎那光輝「絕對唏噓」 (2010-10-15)
琴台客聚:在玻璃的頭顱裡 (2010-10-15)
生活語絲:「去行政化」 (2010-10-15)
一網打盡:獨留兒童在車 (2010-10-15)
寫我遊情:從購物看阿拉伯人 (2010-10-15)
百家廊:我是南瓜,我是土豆 (2010-10-14) (圖)
翠袖乾坤:豪門夜宴 (2010-10-14)
海闊天空:金權推動不了體育 (2010-10-14)
琴台客聚:李逵救援 (2010-10-14)
杜亦有道:美式文化 (2010-10-14)
隨想國:十三億分之一 (2010-10-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