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現實是不以長官主觀意志為轉移。備受矚目的曾蔭權特首發表的施政報告,看得出雖然任期已過大半,然而,曾特首「民心我心」十分專注為民解困,費盡心思去炮製這份施政報告。為解民困為減民怨他希望樓市不要有泡沫,為解仇富矛盾而頻出招。然而,效果如何得讓時間實踐去證明之。事實未必全如願。
自月前特區政府民主改革進程得以邁出成功一步後,特區政府施政方向可以專注民生改善,促進經濟矣!在曾特首特別加料的、加長的施政報告中,有頗多篇幅涉及房地產方向政策的闡述,顯見「以民為本」以民意為主導的曾特首施政理念和重點之所在。雖然,曾特首從彈性供地到規限第一手賣樓章則等多方位出招,目的是不要樓市有泡沫,目的是讓更多的不同階層市民能上車,有能力置業安居,看得出不發重招此意就是不想打沉樓市而是讓樓市健康發展。事實上,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市場主導的香港,作為這個國際城市大管家,當然不希望因經濟現泡沫而出亂子,但亦不能視民怨民意之不顧,權衡輕重之下,定出之施政報告可以說是很得體很務實的。曾特首坦言:要穩定樓市,短期要透過行政措施,長遠還是要依靠土地供應。據他的意見每年可供二萬個單位作土地供應的標準。這也是很慎重的計算。相較九七年時所稱的八萬五標準是保守得多了。九七年至現在,外圍與內在的環境條件其實已大改變大不同,現時國際資金泛濫,內地移民和本地新生代家庭需要,房地產需求有增。所以市場對政府供應土地的計劃似乎有正面反映。我始終認為市場主導價格升跌是主因,其中資金流向、經濟盛衰至為重要。
暫時停止置業作投資移民或許對豪宅銷售有影響,但是,另方面因而受惠的該是股市了。投資移民始終要選擇投資渠道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