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 天
我們到達大馬士革時碰巧遇上假期,不少店舖都不營業,但街道上人多得很。這情況在香港應不會發生,管你是甚麼大節日,只要有顧客有生意,絕不會關門休息。香港人對市場的敏感性比其他地區的人都要高。
許多阿拉伯地區的國家,對市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舉一個在敘利亞沙漠邊境小鎮上的購物例子,顧客看到一件物品很想購買,問價,對方應說:「廿元。」顧客回答:「太貴了,十五元可以嗎?」對方的回覆通常是:「那我不做你生意了,請不要議價。」
「那麼十七元可以嗎?」「唔,好吧。」「這樣的話,我要十件同樣的貨品。」「對不起第一件是十七元,其餘的九件仍要收取廿元。」聽到這樣的生意邏輯,可能會覺得大有問題。
不過,深想一層,這種生意方式,可能受這些國家本身的經濟環境所影響。在香港出售貨品後,可以隨時立即入貨,供應通常是源源不絕。所以,我們都會有生意便做,越售得多,越售得快便越好。
但這些位處沙漠,物資不豐的地方,供應有限,將貨品完全傾銷給一個顧客後,可能難以即時入貨,也許要等好長時間,又或再沒有供應。所以,他們沒理由把所有的貨品都特價出售。他不給你打折,以後仍可以原價出售給別人,故此,他們多不願意低價大傾銷。
我與一位來自中國在當地工作的朋友說起這情況,他應道:「你說的是,我初來時,也不大明白為何他們會有生意也不接。你說在中國這情況會發生嗎?」
聽內地人這句話,真有點感觸,卅年前中國又是怎樣?
短短三十年時間,我們改革開放之前,又或是在更早期物資匱乏時,跟現在那靈活市場手法又怎能比較?所以我們也不能笑阿拉伯沙漠上的買賣方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