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報載特區政府和立法會正研究以候補制取代補選制。一旦有立法會議員辭職,就可以直接安排替補,以免浪費公帑,又搞甚麼「公投」,造成社會不安。尤其是2012年區議會界別產生的超級議員出現後,只要有一名這樣的議員辭職,就能產生所謂「五區公投」效應,現在堵塞原立法會條例的漏洞,適其時矣。
然而如何替補,卻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名單候補制,由葉國謙提出;另一種是自動候補制,經梁美芬建議。前者是指有議員辭職,則由原參選名單上位居第二位的參選人替補。後者的替補方式卻有所不同,是要從全部參選名單找到當時落選但得票較多的參選人替補。
兩種辦法的替補結果未必相同,以2008年立法會分區直選參選名單較少的九龍東為例較易說明。該區有六份參選名單,兩份為單人參選,四份為多人參選。其得票情況是:胡志偉得16,365張票,陶君行得2,8690張票,陳鑑林隊得53,472張票,梁家傑隊得39,274張票,李華明隊得48,124張票,黃國健隊得50,320張票。
假如梁家傑隊居首的梁家傑辭職,按名單候補制則由居次位的余冠威替補,安排簡單,不再計票,但對單人參選名單似乎有些不公平。按自動候補制,則要計算選票基數,有人當選的名單要扣除選票基數,無人當選的名單則按原得票計算,然後進行比較,得票較多者替補。
但以九龍東總投票選民為237,936人計算,選票基數為59,484。陳鑑林隊、梁家傑隊、李華明隊、黃國健隊皆有人當選,扣除選票基數後,餘票為負數(有時是正數,但數值不高),而陶君行得票又比胡志偉多,故陶君行替補。
任何替補制度皆難十全十美,總有利弊得失。辭職空缺,也有不同情況。例如當年馬力病逝造成空缺,就以名單候補制替補為好;但今年的辭職「公投」,就以自動候補制替補為好,以示懲罰亂辭者。但不論採取何種方式替補,都比進行補選為好。兩利取其大,而兩害取其輕。兩種替補方式之利皆比補選大,害皆比補選輕,皆有可取之處,想必政府和議員們不難作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