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宣布以「組合拳」措施穩定物價後,全球金融市場受到衝擊,大宗商品價格亦應聲下滑。有分析憧憬中國面對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將減輕,從而令物價的升幅減緩,但更多分析相信,中國的調控正陷入「內外夾擊」的窘境,對外主要是受制於弱勢美元,無法左右大宗商品的長期走勢,對內則是受制於流動性的過度泛濫,令調控效果大打折扣。在此形勢下,通脹升溫的趨勢已經很難避免,政府應更多地採取收入補貼、減稅等措施,幫助市民渡過難關。
流動性氾濫推高通脹
對於內地宣布的一連串調控措施,不少內地民眾寄予厚望,認為07年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成功壓抑了當時的物價漲幅。不過今時不同於往日,上一輪通脹主要是由於豬肉、食用油、牛奶等農產品發生真實短缺,在市場上一度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從而帶動了整體物價的上揚。但本輪通脹卻是由流動性過度泛濫造成的,再加上中央加強對房地產的打壓後,大量資金被迫逃離樓市,轉而投資炒作農產品,令內地的白糖、小麥價格均創歷史新高,而大豆、菜籽油等期貨產品亦創下階段性新高。通脹氣氛越演越烈,從而進一步推高了物價。
美元走弱 商品價難跌
另一方面,美國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令國際市場的資金亦氾濫成災。由於依據美元定價的大宗商品更多依賴於美元的走向,中國雖然是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之一,實行貨幣緊縮政策亦難免對市場形成一定衝擊,但總體而言,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影響力仍遠遜美國。只要美元繼續維持弱勢,大宗商品就仍將處於上漲格局。
市場盛傳,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將出台一攬子控制物價上漲的措施,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了限價令、「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等招數,希望能減輕通脹造成的影響。但其效果受到不少質疑。許多學者認為,除了收緊貨幣政策和行政手段配合外,政府或可使用減稅、派糖等方式來幫助市民渡過難關。
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就建議,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抵禦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副作用,一方面對城市低保家庭進行收入補貼,免費發放收入券;另一方面對於種植主糧作物的農戶提高補助標準,從而減輕漲價帶給市民的痛苦。 ■涂若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