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如意博士 國民教育中心總監
相信所有香港人都感覺到,自回歸以來,整個社會一直處於急劇變化之中,再加上目前經濟所處的特殊環境,香港未來的發展值得深思。
當下,全球經濟波動,資金過剩,熱錢流竄,經濟重心正處於大調整之中,由西向東轉移。在全球經濟格局大洗牌的環境下,筆者認為,香港的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多局限,有關當局應為突破目前的「瓶頸」尋找支點。從外部來說,香港作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受外圍的影響太大,始終無法擺脫「蝴蝶效應」;從內部來說,除租金、人力成本日漸高漲等不利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發展空間受制於市場空間,造成自身動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必須尋找新引擎、開拓新市場,尤其是龐大的內地市場。
事實上,最新數據顯示,多達四十萬港人已經成為「先行者」,轉向內地拓展個人事業,當中包括醫生、律師、金融從業員等專業人士。
隨著兩地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未來香港社會必將與內地愈來愈接軌,日後北上拓展空間的港人亦將不斷增多。這無疑給青少年帶來巨大的挑戰,促使他們不斷調整自己、不斷增值。故此,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筆者思考得更多的是我們應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去適應社會變化,配合需要,使之更具競爭力。筆者認為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香港的國民教育實是迫在眉睫,不容有緩。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九七」前的殖民統治時期,香港的國民教育是缺失的,那時的港人沒有國家、國民概念;直至「九七」香港回歸後,各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彌補缺失的國民教育。至此,特區開始逐步推動國民教育。事實上,認識自己的國家及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是世界上每個有公民身份的人的權利,也是義務,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不例外。
一直以來,各界對於國民教育的概念有著不同的詮釋。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國民教育是很實實在在的教育,就是以「國情為根,素質為本」。宏觀來說,每一個國民都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國情,包括其值得驕傲的成就及其有待完善的方方面面,從而加強國民身份認同感。微觀來說,需要提升每一個國民的個人素質,包括品格、能力、心理、專業等各方面。最終目的就是成為一個有誠信、負責任、有獨立思考能力、在家能孝親、出外能關愛他人的人。唐朝大政治家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惟有將對國情的認知與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很好地裝備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適應社會新的變化,了解國家的全局發展,及時抓住機遇。
對國家的了解是個人發展的基礎,日後如果想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的下一代就要多關注自己的國家,包括她的歷史、文化、政策與民生等方面。由此可見,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是客觀需要,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社會在發展,國民教育理應跟上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