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各大黨派應實事求是調整立場,以多角度重新梳理情況,不應為了政治上好看而一成不變否定申亞的意義。政府也應乘著廣州亞運的熱烈氣氛,因勢利導,掌握民情,讓政黨改變立場有下台階。廣州亞運如火如荼地進行,是認識亞運的大好時機,在反對申亞之前,何不看看運動員的汗水和淚水,再思申亞的意義。
當初政府提出申辦2023年亞運會時,民意反對的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把握446億元如何為香港帶來具體好處。不過,隨著香港運動員屢屢報捷,加上政府減少申亞直接成本近六成,市民立場軟化,逐漸意識到亞運的意義,民政事務局在申亞諮詢期內收到支持申亞者的意見書驟增。政府申亞時已高調反對的政黨和組織,應重新審視申亞對港人的利益,在事情未清楚、討論未成熟之前齊聲反對,只以「金錢觀點」否定申亞的價值,也不見得批評擲地有聲,以理服人。
申亞有體育及經濟效益
申亞不外乎兩個重點好處,一是體育效益,強化香港的體育發展,培養港人在講求利益和效率的商業競爭社會中仍抱有人文體育精神,全民以運動強身健體更是對應香港人口老化的妙藥;二是經濟效益,舉辦亞運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投資工程,不能單以表面來斷定耗費與否,舉辦亞運涉及興建和提升場館、宣傳、增聘大量工作人員等成本,所帶來的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旅遊消費、提升香港國際形象等等無形的經濟效益。這兩大申亞重點,除體育界內普遍認同和強調外,社會鮮有討論重視。目前民意反對申亞是基於不了解、不明白,市民一下子無法理解數百億元的項目能為他們帶來多少好處,本能反應自然是猶疑、質疑,然後反對。
事實上,包括民建聯、自由黨在內的多個政黨,當初反對申亞也是基於資料太少,政府無法說服政黨支持。
不過,目前反對申亞的政黨和團體,不外乎擔心超支、浪費公帑等與成本有關的觀點。申亞本身具有正面意義是無容否定的,現階段批評申亞是大白象工程也未免過於武斷。目前政府最要對應的是公眾關心的「物有所值」的問題,只要擺出具體情況,羅列強而有力的數據和好處,真正回應民意,申亞自能順得民心。
現在令人憂慮的情況是,多個已表態反對的政黨,如何能夠反過來支持申亞。他們也許礙於面子,立場改弦易轍不好下台,最壞的情況是非理性地堅拒支持,維持原先反對的立場;他們也許基於民意反對,即使有再好的理據,仍不肯退讓半分。不過,真理越辯越明,事情的發展隨著溝通討論越見成熟,看法和理解也隨之改變,各大黨派應實事求是修正立場,以多角度重新梳理情況,不應為了政治上好看而一成不變否定申亞的意義。政府也應乘著廣州亞運的熱烈氣氛,因勢利導,掌握民情,讓政黨改變立場有下台階。
廣州亞運如火如荼地進行,是認識亞運的大好時機,在反對申亞之前,何不看看運動員的汗水和淚水,再思申亞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