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弘光帝朱由崧。網上圖片
■青 絲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殉國,年方十六歲的太子朱慈烺神秘失蹤。關於太子的下落,有好幾種說法。張岱的《石匱藏書》說,北京城陷以後,朱慈烺曾為大順軍俘獲,只是兵卒不知道他是太子,以為是個逃難的公子哥兒,把他抓到軍營裡,逼迫他每天割草飼餵軍馬,兩個月後,趁看守鬆懈不備,太子成功逃走。
清人陸圻的《纖言》則是另一種說法:太子朱慈烺於城破後為李自成所俘,交由大將劉宗敏看押,後來大順軍敗退出京,太子也被帶到陝西潼關,在轉移途中趁亂逃走,又被人送到吳三桂的兵營。因吳三桂與清軍有約,擔心收留明太子會引起清軍統帥多鐸的誤會,故將太子送到一座佛寺暫住,後不知所終。
皇帝殉國,太子失蹤,崇禎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建立了南明政權,年號「弘光」。但隨後不久,從江南就傳來了太子的消息——內監高起潛的奴僕穆虎,在南下的路上認出了太子,把他帶回了家。因擔心南明政權對太子不利,高起潛把太子秘密送到杭州的侄子高夢箕家裡,高夢箕又把太子送到金華。一路輾轉漂泊,風塵勞攘,太子心中怨憤,趁正月十五在外觀賞花燈,當眾發洩不滿,引起路人圍觀。眼看秘密洩漏,高夢箕只得把太子藏在自己家的消息報告給南明朝廷。
這對弘光帝來說,不啻於當頭一棒。按照禮制,太子才是合法的皇權繼承人,而且也更得民眾的擁護——在知道太子尚在人世以後,早就對弘光帝心有不滿的南京百姓,紛紛要求由太子接掌政權。為了平息民怨,弘光帝不得不表現出高姿態。在與臣屬談到崇禎殉國時,他表現得很悲痛,抽泣哽咽,聲稱現在得知太子的下落,著實令他欣慰,如果太子的身份經過證實確認,他可以把皇位讓出來。
太子被送抵南京後,內監韓贊周、車天祥受弘光帝的指派,前往辨認真偽。兩位內監一見到太子,就被他的氣質所折服,當即跪下行禮,並把皇家的衣服給他換上。消息傳開,許多舊臣紛紛前來拜見。督營太監盧九德也受命前來辨認太子,剛開始他還很倨傲,但太子一看到他就直呼其名,懾於威勢,盧九德趕緊下跪賠禮。旁觀的眾官員見狀,更肯定是太子本人無疑。
對於這樣的結果,弘光帝自然無法接受,他怪罪派去辨認的內監太過輕信,惱怒之下,將內監韓贊周、車天祥秘密處死,又下令把太子關進監牢,隔斷他與公眾的聯繫,同時召來過去曾給太子授課的老師劉正宗、李景廉,讓他們和太子對質。劉李兩人覺得此人和太子外貌相似,但無法確認。而且在對質的過程中,太子也答錯了幾個地方。最關鍵的是,根據兵部右侍郎左懋第探聽來的情報,太子的小腿上有一塊黑痣胎記,此人沒有。
南京兵部尚書、負責鎮守揚州的史可法也認為太子是假的。因為他在清軍發佈的公告中,看到多爾袞提到在崇禎的岳父周奎家裡,曾發現一個自稱太子的人。多爾袞召來被崇禎砍斷一臂的懷宗公主,太子一看到她就叫姐姐,公主頓時失聲痛哭。但是,懷宗公主和前皇后袁氏為了保護太子,故意裝作不認識他,聲稱此人是假冒的,於是多爾袞把他給殺了。史可法認為,真正的太子早已經死了。
在弘光帝的授意下,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一致認定太子是假冒的,真實身份為原駙馬王某的侄孫,名叫王之明。只不過,南明的臣民並不相信這個結果,他們私下裡都認為,這是弘光帝為了保住皇位而編造的借口。南京坊間開始流傳一首民謠:「欲辨太子假,射人先射馬,若要太子強,擒賊必擒王。」甚至還有人在皇城的城牆上題詩諷刺:「百神護蹕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復開,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列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同向棘圜哀。」把矛頭直指向弘光帝。南明政權也由此喪失了百姓最後的一絲信任。
巡撫何騰蛟、袁繼咸,武將劉良佐、左良玉、黃得功等人也紛紛上疏,極力反對殺太子,為了不激發眾怒,弘光帝只得把太子關在監牢裡。不久清軍南下,弘光帝棄城出逃,南京百姓把太子救了出來,擁其為帝。只不過,南京於五日後即告城破,太子以及隨後被俘的弘光帝都被多鐸帶到北京,被戳於市。
至於出現在南京城的究竟是太子朱慈烺,還是王之明,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種說法:多爾袞在公告裡提到的太子是假冒的,乃為清軍精心策劃的一個陰謀,目的是想讓當時的百姓相信,太子已經死在了北京城,由此斷絕民眾光復的念頭和信心。沒想到誤打誤撞,挑起了南明內部的矛盾,加速了南明政權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