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三國殺》由內地大熱殺到本港。 網上圖片

文:陳科科

三國殺

 要詳細、徹底解說《三國殺》的規則,大概,連載的稿費足夠我養妻活兒白手興家(是很誇張的講法)。實際點講,這份稿可算是公私兩用:在公,《三國殺》由內地大熱殺到本港,終於站穩了腳成為Boardgame Cafe的常駐猛將,實在要好好研究一番—在私,就因為我的給力研究,從此泥足深陷,朝殺,晚殺,在家殺,上街殺,站又殺,坐又殺,一鋪照殺,百鋪也殺。極其渴望戒除這鋪殺癮。

 或者該從遊戲本質講起—由最少4人到最常見的8人組合不等,每個玩家都會獲派1張角色牌,以決定你的遊戲目標。主公,就是要保住忠臣的命,再殺盡反賊及內奸;忠臣,跟主公連成一氣去除異己;反賊動機單純,只要殺死主公就可以了;內奸目標最難達成—一定要先殺掉忠臣反賊,最後單挑主公成功,才叫贏!

 繼而就要講講武將。每個人拿了身份,就可以在隨機的三張牌中挑選要當的武將,武將各有自家絕技,都是依據說書上的角色性格事蹟來設計:劉備的叫「仁德」,可以將自己的牌交予其他人來保命;曹操的叫「奸雄」,就其莫使天下人負我的性格,只要有人用任何牌傷害他,那張牌就歸他所用;許褚的叫「裸衣」(因為演義上的章回「許褚裸衣鬥馬超」,講他如何卸甲減重來戰勝對方),就是抽少一張,殺傷力卻大增;還有郭嘉的「天妒」、大喬的「流離」、諸葛亮的「觀星」、黃忠的「烈弓」、孫尚香的「結姻」……只要熟知三國背景,對設定與角色性格的暗合自會會心微笑。

 然後就是出牌。每人手上都會有些手牌,可以用來殺人、避殺、救人,丟棄人家的牌、將人家的牌留為己用、令人家停止一回合出牌、增強攻擊力、增強防守力,以至有張完全聽天由命靠抽牌來決定生死的閃電牌……牌上面全寫清楚,基本上只要玩個三兩次就會上手,不難學,但當中配合自己的武將絕技,而用何種出牌技巧卻是致勝關鍵,這就得要對出牌規則認識透徹才可了解奧妙。但我最最欣賞的遊戲設計,還是有關於身份—這是很簡單很簡單的設定,卻成就了個人認為最貼近「人生定位」的遊戲。

 由於身份是要隱藏的(除卻主公要表露身份),彼此都要靠出牌的方式來猜猜估估:主公需要明察秋毫,在一輪又一輪的出牌期間,推敲誰是可依靠的同袍,誰是要一舉殲滅的敵人;忠臣要盡早表明忠的身份,以免主公殺錯良民;反賊隊友最多,可以一上場就殺主公,如果剛好就坐在主公身邊(以逆時針為出牌的順序),甚至可能要裝成忠臣,以免一來就被主公殺害;內奸則既要在最初裝成忠臣 (因為8人大戰,角色分佈是1主公、2忠臣、1內奸、4反賊),如此才能夠抵銷反賊力量,與之一拚。但當反賊死得七七八八,主公一黨又可能太早殲滅敵手,那內奸就很易被擊殺,於是又可能要聯同反賊來削弱忠臣勢力,左右搖擺,反反覆覆。奸臣,真的不易為啊。身份天定,但如何利用不同的出牌手段,來使自己獲勝機率勁增,中間或要用苦肉計(被主公殺害時不逃不避)騙取信任,或要殺害垂死的隊友來增強勝算(殺死反賊可以即時多拿三張牌),忠的裝奸,奸的裝忠(彼此無間道然後來個最後反殺)……就看玩家的機靈度。

 自從有了線上版後,網民可以透過伺服器跟陌生人組隊互鬥。網上以內地玩家最多,偶然都會出現台灣或香港人—只要看對方在遊戲房間的聊天欄打的字就猜得到—用的是簡體字、繁體字、口語方言,由於多數都是對隊友的謾罵,你可以學得最火最牛的內地罵語,不失為一種文化交流。《三國殺》一度被認為是抄襲外國遊戲《Bang!》,只是將人家的牛仔警長背景,轉為在華人社區大熱的三國背景而已,但其中的轉變無疑增添親切感,甚至強化了對戰的刺激度,這中間的原創跟優化對立又是思考命題。

 但如果說最最最令人痴迷的遊戲核心,大概就是大家操著共同(而非玩家不懂)的遊戲語言,在虛擬的系統內角力較勁,大概也是天底下任何出色遊戲都會有的特性。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香港之客家人 (2011-02-19) (圖)
心靈驛站:在西湖聽黃昏的聲音 (2011-02-19)
文化觀察:評春晚與弘揚多元文化觀 (2011-02-19)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2-19) (圖)
歷史與空間:南宋的主旋律(下) (2011-02-16) (圖)
古今講台:是宋徽宗的畫嗎 (2011-02-16)
豆棚閒話:可 娶 (2011-02-16)
心靈驛站:躲在苦瓜蔓下 (2011-02-16)
遊縱瞬間:突尼斯 (2011-02-16) (圖)
歷史與空間:南宋的主旋律(上) (2011-02-15)
來鴻:辛卯兔年生肖燈謎 (2011-02-15)
詞話詩說:銅情深(原名:念銅鑼) (2011-02-15)
生活點滴:油菜花開燦江南 (2011-02-15)
歷史與空間:在現代上海的中國音樂世界(1919-1937):網絡裡的分歧與連繫 (2011-02-12) (圖)
來鴻:一個民族詩情的興衰 (2011-02-12)
文化觀察:永遠的「年味」 (2011-02-12) (圖)
文化觀察:由兩本小書看小寶 (2011-02-12)
歷史與空間:一種無聲無息的悲劇 (2011-02-09) (圖)
古今講台:王羲之一帖價值三億 (2011-02-09)
生活點滴:惱人的牙痛 (2011-02-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