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香港之客家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廣東客家人的圍龍屋。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座講者 蕭國健博士

 香港位於中國南海之北岸,珠江三角洲之東岸,本為輋傜等土著之居地。惟因歷代中原多故,中土人士多舉族南遷避亂。其後居於香港地域者,初為客籍,但歷數代落籍後,身份有所轉變。希望本文能讓大眾對歷代外來客籍人士來港及在港身份轉變之情況有初步了解。

清代前入遷之客族

 早於兩漢期間,中原人士已有南遷的跡象,但其定居於香港地域之詳情則無從稽考。至魏晉南北朝時,南遷者獲得客籍,但彼等有否入遷香港地區則有待考證。至隋唐及五代時,仍未有紀錄其入遷情況。唐代及五代期間,原居江西等地之客籍人士,於北宋末年,為避金人入侵,多南遷至粵東各地。其時入遷香港地域者,有鄧、彭、林三族。至元代,廖、陶、侯、吳、文等族因避蒙元統治而避居香港地區。明代時,因早年入遷各族人口繁衍,故分遷開業。而且,境內天氣溫和,漁農出產特別豐富,加上社會安定,故大大吸引鄰近地區人士入遷。可考者,有溫、袁、朱、黎、徐、謝各族。

 上述期間入遷之定居者,初為客籍,但於本港地區落籍後,遂為原居民。明代時,因香港地域隸屬廣東省廣州府,故此等客戶後被稱為廣州府人士,俗稱廣府人。

清代時入遷之客族

 清初遷海,故居民全遷往內陸地區。於康熙八年(1669),清廷開始拓展疆界,居民亦被許遷回。但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復界後,遷回之居民不多,故雍正初年開始招墾,鄰近之客籍農民遂相繼入遷香港地域並墾殖荒地。此等姓族多原籍福建或江西,皆取道潮、惠二州,及後南遷至香港地域。此等客家人士皆刻苦耐勞,抵港後墾闢荒地,聚居成村。

 清代中衰,於1839年,因英國海軍軍官醉酒毆斃林維喜事件而爆發中英鴉片戰爭。初期清軍略勝,但最後戰敗。1841年1月26日,英軍於香港島西環水坑口登陸,宣佈佔領香港全島。翌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予英國;英廷於1843年4月5日宣佈香港島為英屬殖民地。

 於道光二十二年,香港島成為英屬殖民地後,英廷於島上進行各種建設及都市發展,急需勞動人口。故廣東人士來港經營工商業者漸漸增多,當中不乏客籍人士。

 後來,港九地區相繼英屬,英人亦因防衛理由而於九龍半島上廣設軍營。當時因太平天國事件,國內居民多因避亂而南遷至香港及九龍地域。太平天國失敗後,餘眾亦退居香港。廣東西路主客相爭,發生械鬥,部分客人亦相繼遷入香港避亂。那時香港正值發展時期,甚需石材,而島上亦盛產石料,故吸引大量石工前來開採。五華及惠州兩地之客籍人士均擅長打石,故多遷入香港開山取石,有些於日後更成為巨富。此等居民之入遷對香港的發展有莫大幫助。

 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清政府將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的地域,租借與英國,為期九十九年,七月一日起生效。其時,清廷因多次對外作戰失敗,有志之士遂起革命之念。當時港島中環一帶已甚發達,人口眾多。故國父孫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黨員於該地建立反清革命運動基地,並於新界人跡較少的青山山腳處設立農場及碉堡,用作革命黨員營地。各次起義失敗之革命黨員,多潛居香港,伺機再作行動。

 清光緒末年,廣東各地篤信基督者日漸增多,信奉的客人亦甚多。惟於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左右),山東義和團排教事起,廣東各地大受影響。香港鄰近地區之客家教友為保障信仰自由,遂遷入香港地區。

近代入遷之客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後,大批滿清親貴及官民南下香港。於經歷軍閥混戰期間,不少客籍人士亦遷入香港避亂。而其時失敗之軍閥亦舉家率眾入居香港。那時眾多客籍商人於香港境內經商,確實為香港帶來不少財富,亦有助發展香港經濟。

 1941年11月,日軍襲港,中英美等國皆無力救助。香港軍民雖全力抵抗,但因眾寡懸殊,戰爭十八天,最後全港淪陷,香港終為日人所統治。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日,英國夏愨少將於香港成立軍政府並進行戰後重建工作。1946年5月,前港督楊慕琦將軍重返香港,復任港督。香港歷三年零八個月之黑暗時期後,始獲重光,離港避亂者亦陸續遷回香港。

 1946至47年,國共內戰,政局動盪,不少人口南遷香港,其中不乏挾擁巨資之商賈。其時,政府給予南來的商人適當的安置,使他們能安心定居於香港置業及開辦業務。故戰後,貿易、工業及金融業等各行業得以重新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時,國民政府舊日之官民,部分南遷並定居於香港。他們在香港開設工廠及企業,連同他們所帶來的大量勞動人口及財富,這有效推動香港經濟發展。而於南洋各地之客人為避當地排華之壓迫,亦集體旅居香港,此致香港經濟發展。

 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中國開放,國內人士遷港的人數也日漸增多。九七香港回歸後,更多國內人士遷往香港,當中不少是客家人士。此等新遷入香港之客家人士,對香港之社會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結 語

 明代前入居於香港地區之客籍人士,歷數代定居開業後,終落籍新地。遂轉籍為廣東省廣州府,今稱廣府人。前英政府及香港政府稱之為「本地人(PUNTI)」。

 清初復界後遷入的,清政府初給予客籍,即香港新界之「客家人(HAKKA)」,彼等享有開墾者之優惠。1899年後,香港、九龍及新界之客家人及前時定居於香港之廣府人,及其於1899年前入居者,即於新界地區受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之規約的客家人,因享有原居民特權,故被稱為「原居民」。

 近年,因避亂而遷回香港或原居南洋各地之客人,則被稱作「華僑」;因越南政變而來香港的,則被稱作「船民」;而新近自內地遷來香港者,則稱作「新移民」。 (本文及圖片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香港之客家人 (2011-02-19) (圖)
心靈驛站:在西湖聽黃昏的聲音 (2011-02-19)
文化觀察:評春晚與弘揚多元文化觀 (2011-02-19)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1-02-19) (圖)
歷史與空間:南宋的主旋律(下) (2011-02-16) (圖)
古今講台:是宋徽宗的畫嗎 (2011-02-16)
豆棚閒話:可 娶 (2011-02-16)
心靈驛站:躲在苦瓜蔓下 (2011-02-16)
遊縱瞬間:突尼斯 (2011-02-16) (圖)
歷史與空間:南宋的主旋律(上) (2011-02-15)
來鴻:辛卯兔年生肖燈謎 (2011-02-15)
詞話詩說:銅情深(原名:念銅鑼) (2011-02-15)
生活點滴:油菜花開燦江南 (2011-02-15)
歷史與空間:在現代上海的中國音樂世界(1919-1937):網絡裡的分歧與連繫 (2011-02-12) (圖)
來鴻:一個民族詩情的興衰 (2011-02-12)
文化觀察:永遠的「年味」 (2011-02-12) (圖)
文化觀察:由兩本小書看小寶 (2011-02-12)
歷史與空間:一種無聲無息的悲劇 (2011-02-09) (圖)
古今講台:王羲之一帖價值三億 (2011-02-09)
生活點滴:惱人的牙痛 (2011-02-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