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華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八九點鐘以後,網絡上就會準時出現罵春晚的帖子—看春晚和罵春晚已經成為中國新民俗的一部分。
在瀏覽批評春晚的帖子之餘,我抽空看了幾個海外華人的春節聯歡晚會,沒發現它們有更多的閃光之處。相反,與經費充足、陣容豪華、精心打磨的央視春晚相比,它們顯得節奏慢、大腕少、亮點不多。世界各地的華人春晚都有其不盡如人意之處,為什麼唯獨央視春晚總是招來如此多的板磚?
事實上,人們批評央視春晚,是因為對它寄予了太多希望。經過三十年的積澱,它早已超越了普通賀歲節目的範疇,升格為展示大國崛起進程的民族儀式,事關無數華人的自尊心和快樂指數。同時,人們對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它應該既美輪美奐、妙趣橫生、亮點迭出,又思想深刻、啟迪民智、寓教於樂;既高雅不凡,又不疏遠下里巴人;既展現大國崛起的牛氣和喜氣,又恰到好處地顯示底層人民的生存處境;既具有創新意識和時代情懷,又弘揚傳統文化……總之,它必須兼顧全國人民的籲求,展示各種民族藝術樣式的魅力,成為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精品。然而,每個人的立場、趣味、心態都各不相同,一萬個觀眾心目中有一萬個理想的春晚,又有誰能滿足13億人的審美期待?即使由超人來執導春晚,恐怕也不能讓如此多的受眾全都獲得「給力」的感覺。
現在看來,問題不完全出在春晚主創人員身上,更是出在觀眾這兒—我們太把央視春晚當回事了,以至於忘記了它僅僅是檔電視節目。舉國人的喜怒哀樂都由一台晚會決定,是不是說明我們的精神還不夠成熟?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春晚,是因為它由央視主辦。倘若它屬於別的什麼電視台,觀眾絕不會對它寄予如此大的希望。對央視春晚的關注實際上是對中心的關注,顯現的是一種中心化的思維方式。從秦朝開始,集權的社會體制就不斷強化著對中心的信仰,注視中心、關注中心、走向中心、依賴中心則成為普通人至深的生存衝動和生存需要。進入21世紀以後,這種中心化的思維方式非但未被解構,反倒被「大國崛起」的語境所強化了。為了滿足國人的這種慾望,中心要不斷演繹各種宏大敘事,屬於中心的娛樂節目也常常升格為事關集體情緒的國家儀式。對中心的過度關注既使央視之類機構承受著邊緣個體無法想像之重,也使人們習慣性地忽略非中心地帶的文化形態。在眾人激情洋溢地讚美或批評春晚時,有誰想到了邊緣文化的現狀?又有多少人在乎地方台類似節目的成敗?
對中心的過度關注與當代多元主義文化精神不符,不利於形成尊重差異和個體價值的世界觀。在多元主義精神漸趨普及的當今世界,去中心化是國人不能不完成的功課。宇宙本無中心,世界是個網絡。中國也由個性迥異的「地方」構成,不同「地方」的文化體系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需要我們關注、研究、欣賞。與其用太多的精力讚美和批評春晚,不如關注中心之外的各種文化體系,成為冷靜、理性、寬容的多元主義者。換個立場,我們或許能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 (作者為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