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市民對黃金等高級消費品需求急升。 新華社
資深財經評論員肖 林
提振消費已經成為老話題,年年「兩會」都是熱議焦點。今年媒體在報道中傳遞了一個特別的信息:未來數年消費率增長將成為約束性指標。筆者以為,給消費定指標固然重要,要讓消費上去,破除老套路培育新生市場更重要。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鞏固擴大傳統消費,積極培育信息、旅遊、文化、健身、培訓、養老、家庭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並提出發展消費信貸和電子商務等等。筆者以為,提升消費率,必將有健康發達的新生市場承接,否則就算培育了消費熱點,也會自身自滅。
中國經濟在這20年中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而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從數據看明顯小於投資。有數據顯示從2001到2009年國內投資率由36.5%上升47.7%,消費率卻由61.4%下降到48%,其中居民消費率由45.3%下降到35.1%。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最終消費佔當年GDP的比率。很顯然,消費率也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
無論學者或政府官員,對於消費率低的原因都有很多的研究和解釋,分析的思路基本一致,中國的消費率沒能與經濟的發展同步。原因又關乎社會總收入的排序,這些年基本是國家、企業、個人。儲蓄存款同樣如此,中國龐大的儲蓄中,對公存款也就是企業和單位存款長期大於居民儲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費增長,動力不足。
找到消費率低的病根也不是什麼新發現,一邊說太低,一邊難到位,提振消費彷彿陷入人人關注,難以提振的奇怪循環系統。有研究認為,中國投資高於消費不用擔心,只是發展階段的必然。筆者不大認同這個觀點,說淺了是過於強調看得見的政績,說深了是忽視了消費自身的規律。
關注消費要關注消費品市場的增速,這一點沒錯,但是如果年年月月不變,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內需不振是必然的。從滿足生活必需,到提高生活質量,消費品升級換代也對,但這不能涵蓋消費多樣性需求。
消費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人文現象。很大程度取決人們的心境和滿足感。吃不飽的時候,只想有吃的,吃飽之後要求生活更加方便,方便以後希望生活更為豐富。解放勞動力,讓身心愉悅,讓生活更有幸福感。很顯然,人的需求層次是根據經濟地位和實力不斷變化的。
這如同淡化GDP不可能不問GDP一樣,GDP在現階段依然是評價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眼下人們對於GDP質疑聲,主要集中在增速和唯GDP上。因此需要改變,改變評價經濟增長評價體系,在GDP之外增加民生指數,為的也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這些需求有的是物慾的,更多是精神的。
提高消費率不能光想著讓老百姓怎麼多花錢,更要重視供給的變化,發展短板市場,注意培育那些關係人們提升生活質量的市場,避免簡單重複,低檔次循環。譬如順應老齡化社會到來,就當發展更多功能多樣的養老設施,運用多種方式切實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往往消費附加值高是由滿意的服務和購買的安全而產生的。要讓消費率上去,必須要找到政策新的給力點。
|